當孩子磕碰摔倒時,媽媽的做法將影響孩子一生!

前幾天我帶著兒子去公園散步,看到一對母子。寶寶1歲多的樣子,還在搖搖晃晃學步,媽媽總是跟在後面。寶寶走著走著,忽然就摔倒了。媽媽趕緊抱起來,對著地面打了好幾下,然後很心疼地摸摸孩子的頭,抱起寶寶不讓他繼續學步了。

看完很是感慨。我記得我兒子1歲左右的時候,已經走得很好了,他學步的時候,經常摔著磕著流血了。那時候他奶奶也是這樣,總是第一時間把他抱起來,拍桌子怨地面地哄,我看不下去了,跟她說孩子不要那樣教,讓他自己站起來繼續走,這樣寶寶才能更好地學步,性格才會好。他奶奶後面才慢慢地改,所以寶寶走得比同齡人都要好,即便摔倒了也不怕,懂得自己站起來,現在性格也很好,像一個小小的男子漢!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得是孩子摔倒時,不同媽媽的做法

美國媽媽:第一時間不會去把孩子扶起來,而是跟寶寶說“寶貝,勇敢的站起來繼續走。”

俄羅斯媽媽:即便孩子再怎麼哭鬧,也是很堅定地不去把孩子抱起來,直到孩子自己站起來為止。

非洲媽媽:不去扶他起來,而是自己做示範,一次次地爬在地上,然後做爬起來或是站起來的動作,直到孩子去模仿媽媽獨自爬起來。

日本媽媽:媽媽會說,“兒子,你再重新走一遍!”於是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結果兒子走第二遍時,沒有再碰到茶几了。

中國媽媽:一般都會心疼地抱起寶寶問疼不疼,一邊安撫孩子,一邊指著桌子說:都是“這個桌子”不好,讓俺寶寶摔倒了,媽媽打“這個桌子”給寶寶出氣,於是媽媽就使勁地拍打“那把桌子”。有時候孩子也會跟著去打一下桌子,然後就不哭了。

當孩子磕碰摔倒時,媽媽的做法將影響孩子一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同國家的媽媽做法各不相同,但是,外國媽媽都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不打不怨客觀的事物,而是鼓勵孩子自己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

而中國媽媽恰巧相反,把孩子摔倒磕碰的責任推在客觀的事物上,第一時間把寶寶抱起來哄。

這種方法好像屢試不爽,但是你造嗎,這樣會教出一個不負責任的孩子。

可能有些槓精會說,孩子還小啊,懂什麼?等到他大了,自然會懂得那些所謂的道理。況且摔倒本來就很疼了,你還忍心不去抱他起來嗎?

我相信,沒有哪個媽媽是不疼愛孩子的,但是看到孩子磕碰到而選擇不去扶起來不去打桌子並不是一種冷漠做法,相反是在鍛鍊孩子的意志。

因為如果你總是去打桌子怨地面,那麼

孩子會以為錯在桌子地面,而不是他自己。

這樣下次他還有可能在同一個地方上摔了磕碰到。

媽媽這樣的教育方法還很容易

培養兒子推脫責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慣性思維。

當他慢慢長大,遇到一些挫折時,他不會去尋找自身的原因,

而是一味找藉口去推脫自己的責任

,這樣是非常可怕的。

孩子性格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今天寶寶摔倒了你跟他說是地面的錯,他長大後,也會把失敗歸咎於他人而非自己。

所以,媽媽們,別以為這是一件小事,別覺得我是危言聳聽。從現在開始,當寶寶摔倒了磕碰到了,請不要再去打去怨客觀的事物,讓寶寶明白是自己的錯,並且鼓勵寶寶自己站起來,這樣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