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式教育”要不得|育兒經

關注我們

送女兒上幼兒園,在電梯裡的廣告牌上看到一條美食廣告,上面畫著一盤令人垂涎欲滴的薺菜餃子。小吃貨女兒指著廣告說:“媽媽,我也想吃這種餃子。”我答應這幾天就包給她吃。送走她後,我就拐進了菜市場,還真買到了薺菜。雖然當天挺忙的,但我還是擠出時間擇薺菜、焯水、剁餡,緊趕慢趕讓女兒放學後吃上了香噴噴的薺菜餃子。

可她只吃了兩個餃子就不吃了。我指責她:“不是你說想吃餃子的嗎?要不是為了你,我今天都沒時間包。”女兒說了聲吃飽了,就要去玩。

我把她拉回沙發上:“必須把這幾個吃完。媽媽好不容易給你做的,你說不吃就不吃啦?你一說吃薺菜餃子,我就跑去菜市場買薺菜,又花了很長時間包好,你只吃兩個,值得我費這麼大勁嗎?對得起我嗎?”

這番話果然起了作用,女兒大概是心生愧疚,勉強吃完了所有餃子。見女兒吃了那麼多,我也滿意了。

“愧疚式教育”要不得|育兒經

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女兒一醒來就哇哇大吐,還喊著肚子疼。我趕緊帶她去看醫生,醫生檢查後說是消化不良。我才意識到壞了,昨晚不該逼她吃餃子。

詢問後才得知,女兒昨天下午在幼兒園吃了兩小碗她最愛吃的蒸滷麵,回家吃晚飯時她一點都不餓。我就問她:“那你為什麼不跟媽媽說清楚?真飽了咱可以不吃啊。”

女兒卻懂事地說:“媽媽辛辛苦苦包的餃子,我不吃就覺得對不起媽媽,所以就都吃了。”聽得我又心疼又慚愧。於是我告訴女兒:“以後有事可以跟媽媽說,不是所有事都非得按媽媽說的做,咱們可以商量,好嗎?”女兒連連點頭。

我用了讓女兒感到愧疚的方式逼她吃餃子,她因愧疚而無力再反抗,只有勉為其難地聽我的話。這件事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我總是有意無意地用愧疚讓孩子順從。

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家長朋友,比如給孩子報了跆拳道班,沒上幾節課孩子不願去了,家長就說:“我辛苦上班掙錢給你交學費,你說不上就不上,對得起我嗎?”或者有的孩子調皮搗蛋,媽媽就說:“你給我惹了多少麻煩啊?你對得起我嗎?”

“愧疚式教育”或許當時很管用,可以逼迫孩子順從,但長此以往會壓制孩子,使他們不敢向父母說出自己的真實意願,容易引起一些不當的後果。而且,當父母反覆強調自己的付出時,也會被一種付出感折磨著,覺得自己更辛苦、更委屈,容易造成負面情緒的爆發。

“愧疚式教育”要不得|育兒經

怎樣才能避免“愧疚式教育”呢?我試著做了以下改變:

1

提前詢問孩子的意見

決定一件跟孩子有關的事情時,先問問孩子的意見,聽聽孩子希望怎麼樣,而不是家長全權做主,這樣就能避免父母的決定跟孩子的想法產生較大的衝突。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後,父母就不會因為自己辛苦付出而指責孩子,孩子也不會心生愧疚而被迫就範。

2

考慮孩子的實際需求

對於同一件事,家長有家長的考慮角度,孩子有孩子的考慮角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轉換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以孩子的實際需求為主要考慮因素。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孩子的吃飯、穿衣問題,很多時候都是父母覺得孩子冷,讓孩子多穿衣,但實際上孩子運動量大可能真不冷,這就要以孩子自己的感官和實際需求為準。

3

不以愛之名邀功

不少父母無形中會陷入這樣一種心理:你看,我多麼愛你、多麼疼你,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就應該乖乖聽話,來報答我對你的愛。原本是我們心甘情願的愛,但當孩子不聽話時,所有為孩子做的原本出於愛的事情,都成了我們邀功的籌碼。這會讓孩子覺得,他只有乖乖聽話,做個好孩子,才配享有父母的愛,不是好孩子就不配擁有父母的愛。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即使孩子不夠完美,他們依然值得被愛。

當然,有時我們不小心說了讓孩子愧疚的話,可能是說者無意,但孩子作為聽者有心。所以,我們平時應時刻注意自己對孩子的說話方式,避免陷入“愧疚式教育”。

END

作者簡介

“愧疚式教育”要不得|育兒經

胡運玲,筆名胡蝶,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會員。在多家幼兒刊物開設專欄,撰寫家教類文章,創作低幼童話、成長故事、兒歌等。作品發表於《中國教育報》《中國兒童畫報》《演講與口才·幼兒版》《為了孩子》《媽媽娃娃》《紅蜻蜓》《幼兒教育》《學生·家長·社會》等,改編出版《安徒生童話》。

“愧疚式教育”要不得|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