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錢買玩具?父母別急著打罵,要善用“青蛙效應”因勢利導

幾天下班跟同事一起回家時,同事講了她家孩子讓她一直煩心的一件事:

在上個月時同事打算要買一臺烤箱,就把平時放在家裡的現金拿出來點一點,誰知“不點不知道,一點嚇一跳”,現金竟然平白無故少了200多元。於是馬上打電話問丈夫,丈夫說沒拿過。放錢的地方,除了大人,就只有兒子知道,家裡也沒有來過小偷,錢怎麼就不翼而飛了呢,難道是自己記錯了?

有一次,同事無意間在兒子房間裡發現了一個新玩具,心裡就納悶:“孩子哪來的錢買新玩具?不會是偷家裡的錢買的吧!”

最後在同事的一再追問下,兒子終於承認:他偷了家裡的200多元錢,這些錢都用來買玩具了,還有一些他不敢帶回來,放在同學家了。

為了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同事狠狠地責罰了兒子一頓,但沒有想到的是,孩子並沒有因此而收手,反而愈演愈烈,一有機會就會偷,偷的錢也全都用來買了玩具或其他物品,兒子似乎對這些意外收穫樂此不疲。

沒辦法同事只能把錢隨身帶著,即便放在家裡,要是不防著,有時候也會被他翻走。為了糾正孩子的惡習,同事費盡了心思,道理講了不知多少遍,打也不知打了多少遍,但最後都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這讓同事很是擔憂,兒子才八歲,這麼下去可怎麼辦呢?

一些父母發現孩子“偷”了錢之後,首先的反應是大吃一驚:小小年紀就“偷”,長大了還了得?

其實偷拿家裡的錢是每個孩子都可能犯的錯,作為父母,不能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等同於大人的偷竊行為,以免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好人,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問問自己: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他的行為向我們傳達了什麼?

孩子喜歡買玩具是受從眾心理的影響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是一個謬論,因為即便孩子小時候期有過“偷拿”的經歷,但真正成為小偷的只是極少部分人。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偷東西便認定了孩子品行不正,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並處處提防孩子,反而會將孩子推進了深淵。

心裡學家伍罡也曾說過:“瞭解了孩子‘偷錢’背後的心理動機,做父母的就可以淡定一點,不用把這個行為看做一個可怕的結果,可以嘗試把這件事看做是一個資訊,看看孩子透過這個行為向父母傳遞了什麼樣的訊號,看看孩子的心理發育到了哪個階段,看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看看是否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他還說,家“賊”不是賊,是汪洋大海中漂流的少年派,需要幫助,需要關心,還需要愛。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們偷東西或許有自認為非常正當的理由,你的聆聽和理解是讓孩子改正的前提。

有的孩子今天媽媽給他買了玩具,明天他還想要,後天看到其他同學有了新玩具,他又要糾纏著買,就這樣不停地買玩具,因為買的次數太多,父母不得不予以拒絕。父母不給買了,自己又沒有錢買,怎麼辦,就只有悄悄偷家裡的錢買了。

有的孩子即使被父母發現而受到責罰,也會因為無法抵擋玩具的誘惑而再次“作案”,這令很多父母甚為擔憂。那麼,七八歲的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愛買玩具呢?

其實,很多孩子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他可能並不是真的很喜歡某個玩具,而是同學們都在玩,如果自己不玩感覺有點無法跟同學們相處,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就是他們對自己不自信,怕因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而受到排擠。

還有的孩子認為,最新、最好的玩具不僅能讓他們更開心,還可以在同學中更有威信。但是,有些玩具父母肯定不會給自己買的,所以他們就想到了偷。

另外,父母對孩子的情感缺失會讓孩子對玩具形成依賴。有些父母因為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孤獨,就會買一些玩具來陪伴孩子,結果孩子一回到家就與玩具為伴,減少了與外界接觸交往的機會,這樣他們會越來越孤獨,越來越煩悶,自然也就渴求更新、更好的玩具。

對於愛買玩具的孩子,父母要逐漸幫助他們擺脫玩具的誘惑。

孩子偷錢買玩具?父母別急著打罵,要善用“青蛙效應”因勢利導

發現孩子偷錢買玩具,父母要善於利用“青蛙效應”因勢利導

有這樣一則動物實驗:實驗人員把一隻青蛙放於沸水中,它即刻縱身跳出;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裡,它會在裡面舒舒服服地待著。然後,實驗人員再慢慢加熱使水升溫,即使溫度升至80℃,青蛙也會若無其事地待在水裡,不願動彈。當溫度繼續上升至90℃~100℃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當它發覺自己已經不能待在這水裡,需要跳出去時,卻已經失去逃脫的能力了,最後只能成為一隻煮熟的青蛙。

在第二種情況下,青蛙為什麼不能自我擺脫危險呢?這是因為青蛙部內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到激烈的環境變化,而對緩慢的、漸進的環境變化無法做出及時感應。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因此,對於愛偷錢買玩具的孩子,千萬不要一味地責罵,甚至毆打,這樣,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應該因勢利導,慢慢疏通,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讓他們逐漸改掉這個壞毛病。

如果孩子愛買、愛玩模型玩具,這表明他的右腦比較發達,有著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不妨引導他從這個方面去發展。

比如,讓孩子參加模型拼裝比賽,使他有機會一展所長。

對於孩子來說,玩具沒有貴賤高低之分,只要他們覺得有趣,那就是好玩具。因此,我們教孩子製作玩具,在製作玩具的過程中,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快樂。

比如,用果殼做一盆插花,用報紙撕一個面具,用橘子皮做一盞小燈,等等,都可能讓孩子玩得比玩其他任何昂貴的玩具都來得開心。

孩子偷錢買玩具?父母別急著打罵,要善用“青蛙效應”因勢利導

對於孩子偷錢買玩具行為,巧用3個方法引導比打罵更有效

很多的父母一旦發現自家孩子有偷拿錢的行為,便對孩子各種懲戒,各種羞辱的現象比比皆是,很是令人痛心。父母試圖透過羞辱懲戒行為讓孩子長記性,不敢有下次,殊不知,這樣做,分明就是將孩子往“偷金”的路上逼,可悲可嘆。

尹建莉老師說過:“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過偷偷拿錢的經歷,這和他偷偷多吃一塊糖或打碎一個東西而不告訴家長一樣,是一種偶然的現象,是幼稚年齡階段的正常現象。如果家長給孩子的教育是正常的,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正常的,即使這些“壞行為”沒有被家長髮現,也會自愈。”

孩子偷錢買玩具的行為,除了利用上面提到的“青蛙效應”來引導,父母還可以這樣做:

★方法1:教會孩子如何與夥伴友好相處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所擁有的玩具並不能決定他的能力,以及他在同伴中的地位與威信,只有學會與夥伴友好相處,才能加強與同伴們的關係。

同時,要教給孩子如何才能與夥伴友好相處的方法:

● 要讓孩子學會樂於助人

教育孩子,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比如,當有同學遇到困難,要及時伸以援手;當有同學遭受挫折,要及時給予安慰……

如果時刻為他人著想,肯定會受到同伴的歡迎和喜愛,那麼孩子的地位和威信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孩子偷錢買玩具?父母別急著打罵,要善用“青蛙效應”因勢利導

● 教育孩子多一點謙讓與寬容之心

只有懂得謙讓與寬容的孩子,才會知道理解和尊重他人,才會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才能受到同伴的歡迎和接納。

● 教育孩子:要懂得與人分享

要讓孩子知道,分享其實並不是失去,而是一種互利。分享代表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自己與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只要孩子能夠與夥伴們友好相處,贏得大家的喜愛與接納,一個小小的玩具還有何用?

★方法2:改變孩子的“貪婪”習慣

孩子的“物質慾望”是很強的,無論買多少玩具都無法讓他們真正的滿足,只有改變他們的“貪婪”習慣,對他們進行價值觀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有的孩子,往往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也不知道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錢財。

父母應該告訴他:錢是經過爸爸媽媽辛辛苦苦上班掙來的,這個錢是用來供全家人吃、穿,供他上學的,如果沒有錢,童話書就不能買了,興趣班就不能上了,旅遊的計劃也要取消了……因此,要節約花錢,不能買過多的玩具。

當然,要培養孩子對金錢的健康態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需要有極度的耐心,將正確的理念一點一滴印在孩子的腦子裡,逐漸地讓孩子養成正確的金錢觀。

★方法3: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其實,孩子熱衷於買玩具,可以說是他們的興趣,也是他們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只是他們的興趣太單調了。

如果一個孩子的興趣過於單調,比如,他的興趣僅僅停留在玩具上,那麼這樣的孩子成長過程是不健全的,而解決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擁有廣泛的興趣。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各方面的事物,如動物、植物、機器、建築、藝術等,鼓勵他什麼東西都去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從中激發孩子對某一事物的興趣。

並且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去,多與人接觸,接觸人多了,那麼他人的興趣、習慣往往也能對孩子產生影響。

比如,孩子如果經常接觸身邊喜愛書法的朋友,可能就會受到影響,出於崇拜而模仿,使別人的興趣變成他的興趣。因為孩子年齡比較小,他們對有興趣的事情,一開始往往只憑好奇和熱情。

因此,要及時引導他們從興趣中探索和思考,使其保持興趣的長久性。孩子擁有了廣泛的興趣,就必定會分散對玩具的注意力,不再過分地依賴玩具。

孩子偷錢買玩具?父母別急著打罵,要善用“青蛙效應”因勢利導

結語:

孩子不會因為做了一件大人眼中的壞事,就真的變成大人擔心的“壞”孩子。

只要父母真誠地跟孩子溝通,用恰當的方式引導,盡情地相信孩子,他們便會有能量在錯誤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