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231天

01

追星,大概是每個人年輕時都做過的事。

一般人追星,就是買買愛豆專輯,去影院貢獻一點票房,或者去演唱會為愛豆打call等等。

但甘肅有一個16歲的女孩,卻瘋狂到把追星當成自己的終身事業。

13年裡,她不上學、不工作、也不交友,日日輾轉於愛豆參加活動的幾個城市,活在自己的追星世界裡無法自拔。

這麼長時間以來,她就一個願望:親眼見到自己的愛豆,並和他單獨會面。

她覺得,只要愛豆見了自己,就一定會愛上自己。

於是,父母為了支援她,賣掉了房子,賣掉一個腎,甚至借了高利貸。

終於,在一次粉絲見面會上,女孩見到了自己的愛豆,還被邀請上臺談話拍照,但仍然沒有滿足她單獨會面的願望。

誰也沒想到的是,她的父親卻在第二天跳海自殺了。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猜到了,故事的主角,就是“私生飯鼻祖”楊麗娟,而她所迷戀的愛豆,就是“四大天王”之一劉德華。

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因為最近在《豫見後來》這個節目裡,我看到了故事主角楊麗娟的近況:

時隔多年,如今的主角已經42歲,單身,在超市做促銷員,拿著2000元的月薪,領著低保,住著一室一廳的廉租房,她住在臥室,母親睡在客廳。

鏡頭掃過去,地是斑駁的水泥地,房間裡沒有任何像樣的傢俱,甚至連衣櫃、電視機這樣必備的物件都沒有。

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原本的小康家庭,變得清貧又支離破碎?

很多人覺得,這完全就是楊麗娟自己作的。

這是大家肉眼可見的一個直接原因,但人類社會的眾多現象,其實極少出現單因單果,多是變化無盡的多重因素導致的。

不理性的追星行為固然有錯,但

導致悲劇的根源,其實是楊麗娟父母無原則的愛。

據說,這位父親40歲時才有了楊麗娟這個女兒,於是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有什麼需求,都盡力滿足。

得知女兒喜歡劉德華,為了滿足女兒的追星夢,不惜傾家蕩產。

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最後,父親終因頂不住生活和心理的雙重壓力,留下遺書,跳海自殺。

而即便是在長達10頁的遺書中,充斥的也全是對劉德華的謾罵,稱是劉德華逼死的自己,絲毫不見自己的反思。

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盧梭在《愛彌爾》中一針見血指出:

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因為能力不足滿足不了他,慢慢地就會在孩子心中長出不滿足的種子,漸漸毀了孩子。

而這位父親的行為,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02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走出孤獨》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很容易產生錯誤的人生意義。他往往會期待別人把他的意願當成聖旨。

他認為,自己天生就與眾不同,是天之驕子,想要什麼不需要自己努力,只要張張嘴,甚至使個眼色,就會有人送到他面前。

如果受到忽視,或者發現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他就會若有所失,覺得世界虧待了他。

這不就是導致楊麗娟種種行為的心理依據嗎?

在家裡,她想要什麼,父母就給。

到了外面,她把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帶到了劉德華身上,認為自己歷盡千辛萬苦來見他,劉德華一定會也必須要滿足自己的要求。

所以,在父親自殺後,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指責劉德華。

認為是劉德華沒有滿足她“單獨會面”的要求,才導致了父親的死。

多麼可笑又荒謬的邏輯?

然而,同樣荒謬可笑的人還不止她一個。

還記得那個在機場弒母的汪佳晶嗎?他在日本留學五年,期間的生活費和學費都來自於母親每個月7000元的收入。

他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給予的一切,卻從未想過自己25歲的大好年華,完全可以靠勤工儉學來替母親分擔。

最後一次,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沒錢給他了。他竟然對著前來接機的母親連捅9刀。

更讓人可悲可嘆的是,母親在沒有生命危險後,還以“孩子有精神病”為孩子辯護,但終究還是輸給了法律。

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為什麼自己百般呵護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對自己舉刀相向的惡魔?

就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對孩子要求無底線的滿足造成的。

這是許多中國式父母的通病,總是無私地奉獻,哪怕再苦再累,也要牢牢地把孩子護在羽翼下,不讓孩子經受一點風雨。

但這樣無私的愛,不但養不出感恩的孩子,還會把孩子親手培養成社會的危險分子。

03

歌唱家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在2013年東窗事發之前,就曾是一個人見人恨的“銀槍小霸王”。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李天一和同學起衝突,把一名二年級同學推下樓,最後這件事“秘密解決,不了了之。”

赴美讀高中後和同學發生口角,竟然把同學的蛋白粉換成洗衣粉,還威脅道:“你敢到中國來,我就弄死你!你知道我爸是誰嗎?”

14歲時,李天一想要豪車,李雙江夫婦不顧孩子未成年、沒駕照,轉手就送出一輛寶馬。幾天後,李天一就駕駛豪車在小區門口和鄰居發生糾紛,還打傷一對夫婦。

……

看了《魯豫有約》裡李雙江說的一段話,你就知道,藏在李天一這些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談及兒子時,李雙江說:“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什麼都好,不要把孩子得罪了,孩子就是要有個性有稜角,不能要求他都聽話。”

“捨不得打孩子,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有時候真想打,但不能打,就嚇唬一下,根本下不去手。”

對孩子的百依百順,導致李天一從小橫行霸道,四處惹禍,最後被父母親手送進了監獄。

真是應了那句“你不管教孩子,社會會替你狠狠管教”。

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盧梭曾說:“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對他百依百順。

因為你對孩子的百依百順,會讓他們錯以為自己的人生意義是“爬上金字塔的頂端,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們可以不擇手段,讓所有人都臣服於自己。

這是一種

缺乏社會感

的表現。

《走出孤獨》一書中提到:

絕大多數人都有和他人建立關係的慾望。人們希望和別人建立合作關係,透過完成工作來增加社會生活中的價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

社會感

社會感是人類各種能力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脫離了社會感的理解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就像失去了水源的植物。

04

如果每個人都想要擺脫當下的社會規則,用自己的語言與人溝通,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社會將會混亂不堪。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感帶給我們的安全感中。

所有的失敗者,包括罪犯、酗酒者、精神病患者、或是自殺尋死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

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不願意也無法融入社會生活

他們往往不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職業、友誼和愛情的問題,

把人生意義過度侷限在自己身上

但這樣的認知往往經受不住現實生活的考驗,走錯一步,就會滿盤皆輸。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

阿德勒告訴我們:

人生意義必須是公共意義,是別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能夠被別人認可的意義

即使是天才,也是因為他的生命被別人認定為對他們很重要,才會被稱為天才。

因此,

個人的人生意義體現在他為群體做出的貢獻上

這並不是說要忽視自己,討好他人,而是把自己塑造成最有貢獻的理想狀態,讓自己也從中獲得提升。

舉個例子,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只要深愛對方,就會努力讓對方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適。

與此同時,我們會竭盡所能地提升自己。如果沒有這種目標,而只想憑空提升自我,那就只是裝腔作勢,徒增煩惱而已。

那麼,我們該如何挽救那些已經在溺愛中長歪了的孩子呢?

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

鼓勵他們與別人合作,並有意識地訓練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讓他們更勇敢地面對人生

這是培養孩子社會感的唯一出路,也是解決任何人生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走出孤獨,才能成就自我。

《豫見後來》節目裡,魯豫問楊麗娟,如果人生能夠重來的話,是否還會那樣做?

面對鏡頭,楊麗娟說出了自己的後悔:

“我非常懊悔自己過去的這些行為,如果人生重來的話,我不會那樣去做,現在看著藍天、綠樹,很感謝上蒼沒有放棄自己。”

16歲女孩瘋狂追星逼死父親: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

儘管真心悔改,但人生真的無法重來,曾經為自己挖下多少坑,現在走得就有多艱辛。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合作

一味地滿足孩子,讓他生活在蜜罐裡,不嘗一絲苦澀,才是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