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文 | 米粒媽

孩子過生日本該是歡天喜地的,江蘇這個11歲男孩的生日,卻有點不按套路出牌。

生日現場是親朋歡聚,蛋糕美食滿滿的一桌,孩子卻沒有一點過生日的喜悅,坐在椅子上崩潰大哭。

原來,媽媽給他準備了一個特別的“網紅”蛋糕。

蛋糕上寫的字,不是生日快樂之類的祝福,而是13個冷冰冰的字:

地球一日不毀滅,你都得寫作業!

更讓孩子崩潰的是蛋糕上的圖案,不是皮卡丘,不是奧特曼,而是逼真的數學課本、英語課本……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本該是一年一度的盛宴,卻成為難忘的回憶。

這個小朋友大概也沒想到,只出現在段子裡的蛋糕,成了自己的噩夢。

米粒看到這個影片後,皺著眉頭充滿同情地說了一句:”他太慘了!”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米粒媽看到過不少送禮物別具一格的影片。

有孩子給老師精心準備了教師節的賀卡,結果老師回贈給孩子一本練習冊;

有孩子給消防員叔叔們送飲料獻愛心,消防員叔叔反手給孩子買了一堆練習冊……

這些別具一格的回禮方式,旁觀者哈哈大笑,喜劇效果十足,可孩子收到後,不知道會不會後悔當初的慷慨!

在成年人的觀念裡,這不過是逗孩子玩,圖個開心罷了。可最終開心的只有成年人自己,孩子卻是苦不堪言。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禮物,結果卻是雪上加霜,只是一場大人的狂歡。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成年人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讓孩子獲得快樂。

捉弄孩子,是成年人居高臨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哭泣和害怕。

捉弄孩子的目的是讓大人開心,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或失落。

這些大人以為是“逗”,實際上是“捉弄”的方式,實在是太不討孩子喜歡了。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給孩子送課本蛋糕的媽媽說,孩子喜歡皮卡丘,剛開始定的蛋糕也是皮卡丘。

可孩子快期末考試了還是天天玩遊戲,就臨時換了蛋糕,想借此提醒孩子好好學習。

在送孩子生日蛋糕這件事情上,父母擁有絕對權力,可以隨時更改樣式。

對孩子來說,一年一度的生日,是他們期盼已久的節日。

他們可以快樂的吃蛋糕吹蠟燭,收到來自親朋好友的禮物,歡聚一堂的祝福,是美好的回憶。

這麼難得的日子,竟然成了父母用心良苦催學習的現場,心酸吧?難過吧?

偏偏父母又佔據了道德制高點,難道我說的不對嗎?作業不該做嗎?不該學習嗎?

縱使孩子心裡難受,也沒辦法跟父母講,因為父母非常正確啊,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也難言了。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種網紅蛋糕就是給孩子添堵,可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呢?

米粒媽是覺得啊,這是一種扭曲的教育認知。

在有些父母眼裡,自己是凌駕於孩子之上的存在,從來沒把孩子當成獨立的有情感的人

看著嚎啕大哭的孩子,他們不會心疼孩子,不會感同身受,只有一種大仇得報的快感:讓你不好好學習,現在知道難受了吧?早聽我的話多好!

孩子的感受不重要,父母的面子和絕對權威才重要。

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其實是很可怕的。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他們可以絕對控制孩子,等到孩子有意識也有能力了,孩子就會抗爭,跟父母陷入無休止的戰爭。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試想一下,孩子沒好好吃飯,父母生氣了,決定以不讓孩子玩遊戲作為懲罰。

不讓玩遊戲的孩子也窩著火,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就不寫作業,讓你乾著急。

父母一看,你敢不寫作業,我就不給你好吃好喝,讓你餓肚子。

孩子一想,你不讓我吃飯,你是不是我親媽,我不在這個家裡待著了……

這樣的冤冤相報,是不是很不值得?

米粒媽在《這樣批評孩子後果很嚴重:孩子遠比想象中更愛你》裡寫過湖北老家的堂哥。

堂哥比我大一歲,因為小時候特別愛吃雞蛋,我就叫他“雞蛋哥哥”。

堂哥小時候聰明伶俐,學習成績還挺好的,但男孩子總是格外調皮。

他上初二那年,因為一件小事被叫了家長,二伯在教室裡找到堂哥,二話沒說就給了他一耳光。

初二了啊,我猜他沒準都有心儀的女孩了。當著全班被爸爸打耳光,面子上掛不住,所有的自尊和自信都碎成了渣。

從那以後他就退學了,在家打了二十多年遊戲……現在還在家啃老,有工作也不去,他就這麼病態的活著。堂哥也成了二伯的心病,父子倆都陷入糾結和痛苦。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越在乎自己的面子,就越容易顏面掃地。

就像好面子的二伯,覺得堂哥調皮被叫家長丟臉,在大庭廣眾之下甩堂哥耳光,看起來是維護了自己的面子:我對孩子是嚴格管教的,只是孩子不爭氣。

到最後,堂哥用自己的不務正業徹底讓二伯顏面掃地。這時候再談什麼面子和家長權威,是不是就像笑話?

所謂的家長權威,不過是在弱小的孩子面前恃強凌弱的遮羞布。

你不好好學習,我就在你生日的時候添堵提醒你,這樣的“用心良苦”,也只能用在弱小的孩子身上。

類似的方式用在成年人身上,不打起來就算客氣了。

就好比說,過生日的那一天,未婚的被催婚,沒賺大錢的被催努力賺錢,沒生孩子的被催生,生一胎的被催二胎,生二胎的被催三胎……

看看這些網紅蛋糕,只有課本款練習冊款,這不明擺著是欺負孩子年幼嗎?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當然,很多道理,在成年人之間講不通,換到孩子身上,立馬就高大上了起來。

學習對孩子多重要啊,不學習是多麼不務正業。我都是為你好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我都是為你好啊“,”你還小不懂事“,”聽媽媽的沒錯“……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好好學習,有這樣的遮羞布,家長做的一切極端行為就都有了冠冕堂皇的藉口。

米粒媽是感覺啊,在孩子不喜歡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家長都是幫兇。

雖說,學習是孩子現階段的第一要務。媽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督促孩子好好學習,也算是用心良苦。

只是這種不分場合的督促,純粹是給孩子添堵,讓孩子更討厭學習。

作為一個每天跟小學生鬥智鬥勇的老母親,我能理解媽媽對孩子學習的擔憂。

米粒放學以後,他腦子裡盤算的是怎麼嗨,找誰踢球啊,去哪玩啊,可我腦子裡盤旋的,是他還沒完成的作業清單,是他該補的功課。

關注點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

。媽媽看到孩子玩,就覺得孩子沒學習,孩子看到媽媽催,又覺得媽媽只關心學習。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大家都知道啊,在我們家,我負責米粒學習。

米粒爸曾經負責過一次暑假作業,結果把米粒害慘了,一多半的作業,集中在最後一週惡補,從此米粒爸就被剝奪了輔導資格(多虧了爸爸,兒子又在深夜哭著趕作業)。

可是啊,米粒爸對米粒的學習,那也是相當關心!雖說不用輔導作業,心裡也是常常掛念,時時惦記的。

比如說啊,米粒正在沉浸式拼樂高,那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般的聚精會神。

“忙碌”的米粒爸路過米粒身邊,看到兒子沒在學習,馬上就擺出嚴父的尊嚴,認真負責地對著米粒喊道,“米粒,你作業做了嗎?”

起初,米粒還抬頭看他一眼,有點心虛地回答一句“等會兒做”。

被關心幾次之後米粒就發現了,

爸爸真的只是隨口問問而已。

只要他稍微晚回答幾秒鐘,爸爸就已經走得連影子都消失不見了。

11歲生日居然收到這樣的禮物,孩子被氣哭了

米粒爸的溫馨提示,看起來是關心孩子學習,一片慈父之心,可這樣的每一次提醒,都是是提高孩子對“作業”這兩個字的免疫力:

玩得正開心提作業真掃興,作業怎麼這麼討厭?

看吧,光“純吆喝”的提醒,都能讓孩子對學習不耐煩,更何況在喜慶的節日裡,給孩子當頭一棒了。

作為家長,盯著孩子學習確實沒錯,沒必要連生日都不放過吧?

只怕呀,平常對孩子的學習不見得真的用心管,到過生日或人多的場合再故意提醒,讓孩子背上“媽媽都是為了你好”的沉重枷鎖,有苦難言。

最後,米粒媽想對熱衷於此類惡作劇的家長說:

跟孩子的健康成長比起來,父母的面子和權威真的不值一提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