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文|凝媽悟語

李雲迪居然出事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啊!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在我印象中,李雲迪不僅有才華,而且很低調、很優雅、不浮躁,淡泊明志!按理來說應該是專注鋼琴事業,不像是追名逐利、不惜走穴、自毀形象的人。他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聲譽,有很多擁躉的粉絲,是很多青年人的榜樣。

但是,這樣一個有美好形象、大有前途、受人關注的名人,居然爆出如此大瓜,真讓人懷疑人生了。

作為一個專注育兒的作者,沒有熱情研究他的瓜,但會不自覺地剖析他的成長經歷,想從裡面探得蛛絲馬跡,從中得到一些育兒啟示。

縱觀李雲迪的家庭教育,不得不佩服他的父母,當時的教育理念比較超前,再加上母親非常“鐵腕”,才最終造就了一個優秀的鋼琴家。但是如今,30多年的辛苦付出毀於一旦,實在可惜。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雖說李雲迪是成年人,犯下的錯誤應該自己承擔,不能再去追究童年時期的家庭教育,但是他的行為,和童年的經歷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所以,我們還是要從中獲得一些教訓。

李雲迪成為“鋼琴王子”,得益於父母堅持不懈的教育

李雲迪父母的教育方式指向的是讓孩子成功,有很多父母,也像他們一樣努力著。有些理念和育兒專家所推崇的基本一致,如果沒有這件事,父母的教育模式也許會被廣為傳播。

注重孩子的個性化發展:

李雲迪在1歲時,母親張小魯就發現了他身上的音樂潛質,開始傾力培養。當時他們的經濟並不寬裕,但是也捨得花幾十塊錢買小型手風琴。

為了讓李雲迪能成才,母親送他到少年宮學習。李雲迪7歲時,母親瞭解到學習鋼琴有更廣闊的空間,又讓他轉學鋼琴。因為李雲迪天賦太高,為了更好發展,又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從此,一路高歌猛進。

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被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與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養性格。”

孔子也早提提出過“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孩子個性發展已經越來越被重視。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如果能根據孩子的喜好,在某方面進行培養,孩子心情愉悅,能力匹配,潛力就能得到最好的挖掘,將來才能成大器。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給孩子親密的陪伴:

李雲迪到少年宮學琴,母親張小魯一直陪同,接送路途上,不是揹著手風琴就是背小李雲迪。後來李雲迪轉學到深圳,母親乾脆辭職,專門到深圳陪讀。日常的練琴時間,也少不了母親的陪伴。

張小魯說,“我把陪兒子練琴當成了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追求”。後來,張小魯都成了能帶課的鋼琴專業人士,足見他是如何用心陪伴。

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中提到,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媽帶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帶孩子。

孩子在幼年時期,最需要父母的關愛,有了父母最親密的陪伴,孩子就有了安全感,就感覺自己在家裡是重要的,是有價值的,才有很好的自我肯定,將來才有成事的勇氣。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讓孩子學會勤奮和堅持

功成名就的背後,都有一段奮鬥的血淚史,李雲迪也不例外。學鋼琴非常辛苦,母親要求他不能懈怠。

去少年宮學琴時,8點上課,要6點出發,他們能堅持。晚上7點開始練琴,一直練到10點,也要養成習慣,不能因為有特殊事情而懈怠。在入學考試前,每天都要練習11個小時。

“勤能補拙”,“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持之以恆”,這是自古傳下來的優良品質。一個人如果能克服困難,在自己擅長的方向勤奮堅持下去,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只有家長能堅持,孩子才能堅持。因為孩子是有惰性的,需要父母的及時督促。天長日久,養成習慣,才不會覺得特別辛苦。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注重孩子的人格培養

張小魯說,“只有成為人格上的大師,才可能真正成為鋼琴上的大師。”

她讓李雲迪懂得感恩:不能忘記幫助過自己的人,要給他們手寫賀卡,一寫就是兩天。

讓孩子戒驕戒躁:不能成了明星就開始飄,要尊老愛幼,比如不僅要扛自己的行李,還要幫爸爸扛。

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提到,傳授知識之外的教育至關重要,就是發展孩子的人格,對人格進行培養和訓練。蘇格拉底說:“人有了人格的尊嚴,必不甘墮落為禽獸,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先做人,後做事”,只有孩子的為人得到認可,才能贏得尊重,為才華施展增加一份籌碼。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李雲迪的行為,和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有關聯

母親非常看重人格培養,李雲迪卻做了違法的事情,違背公序良俗,道德品質令人懷疑,實在尷尬。

從李雲迪的童年經歷來看,事業上雖然一帆風順,但是並不是很快樂,看上去有種憂鬱氣質。分析來看,和父母教育的部分缺失有關,大概源於下面幾點:

母親對他要求非常嚴格:

李雲迪彈琴出現錯音,母親會用毛衣針打手指。即使花很多時間練習到讓母親滿意,也只能獲得“可以啦”的評價,很少得到稱讚。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被經常讚美的孩子,內心更有力量。孩子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尤其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的讚美。如果得不到讚美,孩子認為自己是無能的,沒有成就感。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自己的事情不能做主:

父母給他規劃好了未來方向,貼身陪伴,導致他沒有太多自由時間,很多事情身不由己。比如:青春期時,有喜歡的女孩,但是沒時間談戀愛。20多歲時,曾公開第一個女友,但是爸爸認為女孩太物質,戀情結束。

心理學認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當需求被拒絕或者無法被滿足時,會有大量不愉快的體驗,這伴隨大量的自我消耗,為了減少消耗、適應環境,就產生了壓抑。

在本該獨立自主的年紀,卻還要被迫聽命於父母,對誰來說都是痛苦的經歷,在哪裡被壓抑就在哪裡尋找釋放。一些不良行為看似是成年後才出現的,但是是以前積累的結果。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日常生活非常單調:

李雲迪每天花很多時間練琴,自由活動和時間很少,看動畫片都很奢侈,沒有時間玩玩具。因為偷偷看電視,電視也被搬走。

孩子不僅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孩子的生命中不僅僅只有事業,還需要娛樂、友情、社會活動,如果每天只讓孩子重複做同樣的事情,生活就顯得蒼白無味。

李玫瑾教授針對孩子們學習辛苦的事情說過:天天7點到校晚上11點休息,不是一天是12年,不瘋才怪。

從這些現象來看,李雲迪實際上缺乏情感滋養,但事業的成功不能填充情感的匱乏,他需要找一些方式釋放,只是迷失了方向。家有男孩,引以為戒了。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成功教育不能獨立存在,三方面教育不能少

有天賦,有能力,在某方面表現卓越,但是如果不快樂、不懂法或者知法犯法、品德不行,人生也不算成功。所以,在教育孩子時,不能僅僅關注名和利,還要注重綜合能力的發展。下面3個問題,很多家長容易忽視,特別需要重視。

對孩子進行幸福教育:

現在的孩子物質很豐富,吃穿不愁,玩具很多,生活安逸,即使學習成績很好,但也總感覺不快樂。

這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他們以為滿足父母的期待就是好的,如果做不到就會非常痛苦。他們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卻擺脫不掉,也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不妨降低對孩子的期待,給孩子自主權,讓孩子認識到幸福不只是金錢、權利,平淡的生活中也能體會到幸福。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

平時我們會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告訴他一些交通規則、學校規則、行為禮儀等等,但是一般不會進行法制教育,很多孩子不懂法。也有一些孩子看過法律,但是理解不深入,會鋌而走險,以身試法。

所以,現在的法制教育顯得特別重要。孩子要懂得基本的法律制度,堅決不能超越紅線,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做事。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

“重智輕德”現象比較嚴重,很多人能力很強,但是道德一般,影響很差,被限制發展,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損失。現在強調“立德樹人”是及時雨,但是要教育全面。

道德可不是感恩、尊老愛幼這麼簡單,包括很多層面的問題。比如:愛國、愛家、愛社會、愛人、愛勞動、團體協作、言行一致、奉獻、進步等等。

道德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教育,持續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剖析李雲迪成長經歷,發現父母教育有部分缺失,家有男孩引以為戒

結語

李雲迪,曾是多少人羨慕的鋼琴王子,如今卻因為違法,瞬間塌房,非常惋惜。剖析他的童年經歷,父母付出了太多,但是也存在部分教育缺失,給他留下一些心理陰影。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要引以為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養一個有幸福感、遵紀守法、道德高尚的人,如果能成功,那就更好了。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