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社恐”嗎?有些人的膽小的背後是“社恐”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常見的恐懼症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症三種。

上課時被提問,後半堂課都在心裡建設;好不容易盼到了放學,卻在放學路上,碰到了同行的老師;聚會時,被人問到‘你為什麼不說話’,你以一個微笑回給他人;給別人打電話前,要說的話都要排練N遍;有人迎面而來內心計算距離多遠適合打招呼;跟人發訊息,別人一個語音電話打過來,內心有無數個不願意接這個電話……‘社恐’似乎成了當代青年人都需要面臨的一個心理問題,在大學群體這個問題似乎更加突出。

01

什麼是‘社恐’

‘社恐’全稱社交恐懼症,英文名稱‘social phobia’,又被稱作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在任何社交和公開場合會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一種精神疾病。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在社交或公開場合,會出現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者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屬於焦慮症的一種。

02

為何‘社恐’

據近幾年資料顯示,‘社恐’人數越來越多,且年輕人居多,大學生所佔比率逐年遞增,原因又有哪些呢?

1) 心理因素: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由於害怕被人拒絕,自尊心較強,或者對自己的外貌或能力不自信。

2) 生理因素:學者認為社交恐懼症的發病是因為人體內一種名叫“5-羥色胺”的化學物質失調所致。該物質主要作用是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資訊。這種物質過多或過少都可引起人們的恐懼情緒。

你知道“社恐”嗎?有些人的膽小的背後是“社恐”

3) 家庭因素:有些人在兒童時期在學齡前性格受到壓抑,長期處於一種被人逼迫的狀態,慢慢的心裡走上了扭曲,或者選擇不接觸社會,沒有任何社交技能,或是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大聲訓斥。

4) 社會因素:個人與人交往的時候受到了很多挫折,面對的社會壓力較大,處於一個惡性的社會環境之中,然後形成噁心迴圈。

5) 性格因素:患者本身性格內向,在日常生活中害怕與人交往,擔心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別人會看到滋生的某些缺點,從而回避社交,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社恐’。

03

如何擺脫‘社恐’

1) 找尋根本:任何事情發生都是有其原因的,社交恐懼症也不例外。每個人患此疾病的成因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冷靜分析,以此確定病因,從而更好的治療‘社恐’。

2) 及時就醫:近些年來,心理疾病越發常見,社交恐懼症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如果發現,應該及時去醫院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透過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法,早日康復。

3) 保持自信:缺乏自信心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交恐懼症的形成,缺乏自信心導致人們不敢與他人交流或是談話,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社交恐懼症。因此,保持自信、增強面對社會的自信缺一不可。

你知道“社恐”嗎?有些人的膽小的背後是“社恐”

4) 勇敢面對:任何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喜歡的事情,總是太過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僅會活得很累,而且還是無法達到所有人的滿意。因此無論面對怎樣的人群,都應保持自我,勇敢面對,堅守自己。

5) 積極交流:社交恐懼症患者面對他人時常會表現出自我封閉,拒絕交流等,這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表現,而且會直接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係和感情,因此患者在與他人交流時,應積極主動迴應他人。

6) 參加活動:想要克服社交恐懼症關鍵的方法就是走出家門,面對社會盡可能的克服心中的障礙,經常性的強迫自己參加一些社交場合,平時多與朋友一起出去吃吃飯聊聊天。

最後,祝願大家遠離‘社恐’,拒絕‘社恐’,每天快樂!

  仝兆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博士、博士後,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礙治療、輔導諮詢、大中小學及企事業單位的團體心理培訓與講座。

用心進步,快樂成長

關注:

創新與心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