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雙減政策”出臺後,

很多人解讀說,這次好了

你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但就算改變不了,

我的命運也不會太差了。

更有聰明人指出,中國的教改方向將是對標德國。那麼,“對標德國”意味著什麼,未來究竟可能從哪方面“對標”?今天的話題,由此展開。核心論點是——

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成功在“雙元制”上。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進一步落地,公眾對未來中國教育改革的走向非常關注,其中有一個被反覆熱議的詞,就是“職業教育”。

在“雙減”政策之下,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對標德國教育體系。也就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學生們不用再千軍萬馬地去擠高考這一根獨木橋,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在高中階段就讀職業學校,走應用型人才的道路。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家長焦慮,避免教育軍備競賽。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在德國職業教育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地鐵裡的宣傳海報上,學徒們身穿各種職業的工裝,精神飽滿,面帶微笑看著你,上面寫著一行字:我是學徒工(Ich bin Azubi)。這種正面宣傳,在民眾心裡種下一個印象,職業教育是一個不錯的人生出路。

中國教育體系本身就源於德國

一說起德國教育,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放羊,佛系,素質教育,快樂教育。而一說起中國教育,想到的就是競爭,排名,分數,死記硬背,應試教育。其實,現在中國的K12教育體系正是源自德國(當時的普魯士)。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普魯士教育的特點是,強調分工,紀律,標準化。當年德國人發展教育,初衷並不是培養出可以獨立思考的靈魂,而是大量炮製出忠誠且易於管理的人。這種標準化的教育模式,為德國的經濟和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國家要發展工業就需要大量工人,作為一個合格的工人,應該具備懂得分工,遵守紀律,和操作標準的能力。反正肯定不是什麼創新,靈感,批判性思維。後來,蘇聯人學習了普魯士教育模式,按照自家情況,量身打造了更嚴格的選拔制度。再後來,中國又從蘇聯大哥那學來了這種“應試教育”。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這一舉措,在最短時間內,以最低的試錯成本,讓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成功轉型為了工業國家,為今天的經濟騰飛和國際地位打下了基礎。

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且人性化

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非常成熟完善,可謂是世界的榜樣。不管你是切鑽石還是修飛機,管倉庫還是管賬目,賣眼鏡還是賣豬肉,開藥店還是搞運輸,做酒店大堂經理還是在工地砌磚,都可以得到全面,正規,標準的職業教育。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德國有426種職業教育方向,根據職業性質不同,學制從2年到4年不等。職業教育不等於出來當藍領,很多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從事的工作在中國需要用大學文憑敲門。

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成功在“雙元制”上。

“雙元制”的意思是,你可以一邊在學校學文化,一邊在企業接受技能培訓(做學徒),理論實踐兩手抓。無論是坐辦公室還是進車間,你都可以在職業教育期間熟練掌握技能,熟悉公司文化,還沒畢業,你的半隻腳就已經踏進了公司。

德國政府對長達3-4年的職業教育的支援力度,絕不亞於對高等教育的推進。《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中,有一條就是,德國所有企業都可以和職業學校聯辦教育,只要你聯辦(也就是說讓學生去你的公司做學徒),每培養出來一個學生,政府就補貼給你4000-6000歐元。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德國有200多萬家企業,接近50萬家聯辦職業教育(比例高達近20% ),大多是西門子博士寶馬保時捷等大中型企業。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不僅積攢了經驗,還能從企業那裡領錢(生活補貼為主),畢業後留在企業的比例高達70%以上,真正的“用人單位搶著要”。

德國是各州自治,但這個《聯邦職業教育法》是聯邦立法,意思是全德國通用,聯邦政府每年儲備4。5億歐元預算來搞這個事,可見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

在德國,職業教育是一種選擇,而且是一種還不錯的選擇,並不是被擠下獨木橋後迫不得已的認命。

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職業教育呢,似乎是一種沒辦法的辦法,是給落榜的孩子找點事做的一種“勉強託底”。

德國重視教育,中國重視高等教育

中國人重視的教育,特指高等教育。贏在起跑線,十年寒窗苦讀,為的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中國家長可以接受孩子“註定是個普通人”,但不能接受孩子是個“沒考上高中的普通人”。眾所周知,這個無法接受的事實,將會在中考後落在一半的孩子頭上。

很多人說,初中畢業就分流、50%的高中錄取率,這些才是家長焦慮教育內眷的源頭,只要50%的淘汰率不變,不管培訓班怎麼禁,該卷的還是會卷。

其實,論分流,沒有比德國更兇殘的。德國小學畢業就分流,而且,德國有16個州,其中15個州的小學只有四年級。也就是說,四年級一讀完,10歲孩子就面臨人生第一次分流。這次分流,讓孩子們走上兩條不同的路,簡單地說,一波人奔著大學去(高等教育),一波人奔著不上大學去(職業教育)。奔著大學去的孩子,就讀於文理中學(或綜合大學的文理中學部),這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經之路。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四年級就分流,40%的孩子讀文理中學(上大學的前提),分流比中國更早,錄取率不比中國高,10歲就給人生定了性,按照樸素的思路,德國家長應該更焦慮,德國教育應該更內卷才對。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那50-60%將來不讀大學的孩子,並不是被教育“篩掉”的一群人,也沒有被任何人“放棄”。相反,他們的教育會被高度重視。

高等教育並不高人一等

德國對職業選擇的觀念是,無論你讀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畢業後的工作都應該與專業高度對口,懂一行,幹一行。並不是你接受過高等教育,你就可以做職業教育對口的工作。比如,你從名牌大學畢業,喜歡孩子,特別想去當幼兒園老師行不行?不行,先去接受4年的幼師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不是誰高誰低的關係,而是兩條平行、平等的路線。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德國政府深知職業教育對工業國家的重要性,在宣傳職業平等上不遺餘力。另一方面,德國的稅收和薪資制度決定了,無論你上不上大學,當白領還是當藍領,收入差距不會特別大。

當一個國家的藍領階層收入越高,家長的心態就越放鬆。教育內卷的問題,永遠不只是教育的問題。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中考高考的本質是篩選,但這肯定不是教育的本質,也不是學習的本質。學習靠的應該是興趣和內驅力,教育的本質是自我教育。

而培訓班的存在,就是讓教育越來越偏離這個本質。是的,路還很長,只是禁培訓班無法消除內卷,但起碼讓教育更接近它的本質。

後“雙減”時代的趨勢

德語裡有個詞叫“unterfordert”,意思是這個工作不適合你,因為對你來說太簡單。你是金融系大學生,想在德國的公司裡求職一份行政秘書工作,影印檔案訂酒店,總可以勝任吧?你一定會被拒。因為這些工作對你來說太簡單了,unterfordert。

學無致用,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對社會和個人都是。

未來10年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給職業教育雪中送炭,而不會是給高等教育錦上添花。德國職業教育體系是全世界的課代表,這才是德國教育真正值得“對標”的地方。“對標”到什麼程度算成功?

熱點分析丨“雙減”就是對標德國職業教育嗎?

當家長說起50%的高中錄取率不再緊張,當職業教育是一種“選擇”而不是“認命”,當每個職業都可以得到同等尊重,當各階層人都可以靠勞動過上體面的生活,雖然聽上去很理想,但也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說到底,只有打破世界的原有產業格局,積極拓展高階產業,才能讓中國的每一個勞動者,無論上不上大學,都能過上體面舒適的生活;

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會成為一種不錯的選擇,中國的家長們才能真正擺脫教育焦慮。

轉自:Mini創新創業

本文來源於Mini創新創業,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上學幫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文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上學幫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