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六》:農林間作複合模式

農林間作地算林地嗎

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六》:農林間作複合模式

間作

農林間作複合系統,經過多年演變,已發展成不僅是農作物和林木作為組成部分,還包括動物生產在內的各種成分相互作用的複雜系統,由於這類系統組成的物種多樣,豐富,而且彼此生長特性差異大,他們之間的互補作用也更顯著,優越性更能發揮,農林間作系統多種多樣,目前常見模式有:

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六》:農林間作複合模式

果糧間作

果糧間作

果樹與農作物間作、套種的一種栽培模式。中國北方常採用,中國自古有之,如《齊名要術》中敘述了姜與果樹間作,以果樹樹冠遮擋陽光,有利於姜的生長。

《橘錄》記載了,用朱欒嫁接柑橘,在水稻田築墩,實行稻橘間作。在潮汕、浙江等地,仍沿用至今。 1980年後,各地提倡立體農業,果糧間種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多種經營的模式。

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六》:農林間作複合模式

林草間作

林草間作

林下間作牧草可以快速提高林草覆蓋度,增加經濟收入,是提高林地的使用價值的一條新途徑。受到了廣大林農的歡迎。近年來在退耕還林等林業工程專案建設中受到重視,並被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適宜間作的樹種:楊樹,刺槐,棗樹,銀杏,香椿,核桃樹,花椒,蘋果,李樹,石榴,櫻桃等;適宜間作的牧草:紫花苜蓿,百脈根,白三葉,黑麥草等。

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六》:農林間作複合模式

棗糧間作

棗糧間作

棗糧間作是以多年生高大的棗樹與一到兩年生的糧、棉、油、菜等作物常年間作的立體農業形式,比一般間作能更好地利用高層空間、光照和土地資源,從而提高農田生產效益,併兼收了農田防護林網的生態效益,因而很早就被濮陽縣採用。

棗糧間種的特點:立體農業提高了自然資源利用率,由於棗樹既有萌芽睌,落葉早,生長期短,枝疏葉小,透光良好,根系生長高峰較遲等特點,故與糧食等農作物的矛盾較小。

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六》:農林間作複合模式

桐糧間作

桐糧間作

桐糧間作是貧下中農長期與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鬥爭取得的科學種田經驗,提高土地和光的利用率發揮農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作用,達到桐糧雙豐收的目的。

據測定桐糧間作對改善田間氣候條件有明顯的作用,間作區和不間作區相比,間作區的風速平均降低45%左右,水分蒸發少46%左右,空氣相對溼度提高到9至29%,土壤含水量增大24%左右。這些條件的改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髮育,特別是對風沙嚴重和氣候乾旱有乾熱風危害的地區對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就更為有利,促進了農作物增產。

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六》:農林間作複合模式

複合生態間作

其它農林間作:

如海南省文昌縣新橋鎮的膠-茶-雞農林複合間作

該鎮傳統的兩大產業是膠林和遠近馳名的“文昌雞”,傳統養雞是農戶放養,在出售前一個月喂精飼料籠養,達到皮黃,肉嫩,味香。傳統農戶放養規模不能擴大。飼料報酬也偏低。

膠-茶-雞農林複合系統是適應商品生產大規模飼養特產“文昌雞”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當地膠林資源豐富,許多膠林都間作了茶樹,這本來是很好的間作配伍,橡膠樹喜陽而高大,茶樹矮小而耐陰,二者相得益彰,然而,這二者都需要有機肥料,才能高產優質。由於缺乏有機肥料,產量和品質都受到了限制,尤其是次要間作物茶樹長的更差。

有些有見識的農民就把大群雞放養到膠茶林,雞因放養而保持優質,茶園的草和害蟲被啄食殆盡,留下大量雞糞可以肥田,農民爭相效仿並迅速推廣開來。

這種模式生態迴圈合理,對提高土壤肥力效果顯著,該模式的資金回收期短,單作膠園回收期為十年,膠茶間作為五年,新模式只要一年。資金週轉快,而且膠-茶-雞三者在年間價格波動時能起互補作用,增強了模式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種模式不僅僅對國內其他地區的各種林間養雞有啟發和促進作用,經中國生態農業國際培訓班多次介紹,引起各國專家的濃厚興趣,目前已經在東南亞國家得到了傳播。

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六》:農林間作複合模式

果園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