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幫一聯!北海合浦3.86萬人脫貧摘帽

廉州鎮有多少村

北海市合浦縣屬於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規模2萬以上的一類非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全面落實脫貧攻堅的各項政策措施,紮實有效地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高質量完成各項脫貧攻堅任務,2016年至2019年,共完成65個貧困村和8983個貧困戶3。86萬人脫貧摘帽。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全縣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2%。”合浦縣委書記孫環志說,下一步,要繼續加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工作力度,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幫一聯!北海合浦3.86萬人脫貧摘帽

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知道,實施技術脫貧。圖源:北海日報

7月3日,“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采訪——千名記者一線行”採訪團深入北海市脫貧攻堅工作主戰場的合浦縣採訪,見證了該縣如何向海要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帶旺一方經濟。

一鎮一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在位於合浦縣西場鎮蜆港村的西場鎮海鮮批發市場,10多位貧困戶正在將西場鎮富眾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的大彈塗魚一箱箱打包裝運。

“有了養殖彈塗魚這個產業,才能更好帶動貧困戶增產增收致富。”該合作社負責人勞成富介紹,合作社去年底流轉了約3000畝撂荒的低產蝦塘,建成了西場鎮最大的大彈塗魚核心養殖示範基地,引進外地海鮮交易大戶,開展養殖生產、技術培訓、產品銷售一條龍服務。

這是西場鎮透過“一鎮一業”,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取得的成效。近年來,西場鎮為加快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按照“一鎮一業”的要求,以大彈塗魚、大蠔、對蝦、“雙高”糖料蔗為農業主導產業,加快向海經濟發展,增加村民收入,帶領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該縣以市場為導向,創新扶貧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5個以上具有規模的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了豇豆、水果、水產3個“萬畝產業基地”。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多、種養能人多的優勢,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三種產業扶貧模式,推動產業發展,使貧困戶增收致富。

和潤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光東介紹,該公司採取“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合作經營模式,輻射全縣11個鄉鎮25個行政村,帶動了886戶貧困戶養殖肉鴿脫貧致富。

一村一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去年,西場鎮潤民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該鎮11個村簽訂委託經營協議,吸納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入股資金開展委託經營,孵化雞鴨鵝苗,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帶動1500戶養殖戶發家致富。

近年來,該縣加快發展“一村一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旅遊觀光、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流通,加快向海經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向海經濟發展,在發展扶貧產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西場鎮大坡村透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帶動800多戶養殖戶養殖大蠔,其中貧困戶100多戶,每戶年均收入達10萬元,形成了大蠔產業從散戶型養殖向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大力推進產業扶貧,抓好以獎代補扶貧產業。目前,該縣實施“以獎代補”專案資金4849。03萬元,涉及貧困戶數7718戶;已報賬4394。35萬元,完成比例92。31%。

常樂鎮平洋村把推進產業扶貧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重要途徑,透過採取“以獎代補”“先種養後補貼”等方式,發展中短產業促脫貧。目前,全村29戶貧困戶122人全部達標脫貧。

平洋村貧困戶黃小金是扶貧產業“以獎代補”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有了扶貧政策,不僅申請到了小額扶貧信貸,購買了雞苗,政府還發放獎補資金。現在家裡發展種養業,一年有二三萬元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黃小金說。

扶貧專案實施成效明顯。該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共9456戶,除去無勞動力和長期外出務工貧困戶,發展有“5+2”特色產業貧困戶7755戶,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5。61%。

該縣積極謀劃發展村集體經濟專案,落實專項資金14328。76萬元,用於打造物流倉儲、肉鴿養殖、肉牛養殖、種鵝養殖和鵝苗孵化等扶貧產業園。廉州鎮清江村等26個貧困村共獲得和潤鴿業肉鴿養殖專案、吉吉農牧肉牛養殖專案等分紅101。4萬元,平均每個村3。9萬元。

經過多年努力,該縣村級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去年全縣共安排專項扶貧資金3351。4萬元發展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專案,今年全縣70個貧困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

一幫一聯:提高脫貧攻堅造血功能

李準是西場鎮安樂村駐村第一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安樂村貧困戶“一幫一聯”達到了全覆蓋,安樂村已全村脫貧摘帽。

駐村期間,李準透過調研聯絡有關養殖專家到村培訓,並開展入戶指導對蝦養殖、“電商助農”等活動,拓寬扶貧產品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

近年來,該縣大力發揮幫扶人的作用,透過“一幫一聯”機制,把產業發展作為持續增收的舉措,將特色產業發展作為扶貧的首要任務。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實施特色產業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帶動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

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因村施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講習活動,宣傳政策法規,給貧困戶培訓科技種養技術。

從5月份開始,該縣還組織各級駐村工作隊員、第一書記、幫扶幹部,深入9456戶貧困戶家中宣傳“四清一規範”活動,引導他們自覺營造清潔整齊舒適的居住環境,培養愛乾淨、愛衛生的習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推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該縣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選優配強村黨支部帶頭人,在脫貧攻堅一線加強選拔培養村級年輕幹部,實現黨建引領脫貧攻堅。

該縣透過“一幫一聯”,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成效明顯。全縣65個脫貧摘帽村都已建設1個以上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比例達到88。99%。全縣現共有1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41家家庭農場。

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黨江鎮南域村貧困戶潘時遠終於摘掉了窮帽。記者在南域村採訪時,看到他正在忙著裝修自家的三層小樓。

“2016年,我得到了當時駐村工作隊的幫扶,開始養殖南美白對蝦,當年就獲利15萬餘元。此後每年收入都達到10萬元以上。現在,家裡建起了小樓房,生活越來越好了。”潘時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