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業,資金週轉不過來,砸進去的錢都去哪兒了?這些坑你不得不防

農業生產週期和季節性有什麼不同

很多資金大佬擠進農業行列,也有行業分析師大肆宣揚農業投資必定掙錢,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做農業利潤就很高?大家都把事情想的太輕鬆了,最近遇到很多前來諮詢合作的投資者,都是沒能搞清楚而盲目投資,最後連連虧損。做農業,常常遇到一個問題,資金週轉不過來。資金之困折磨著好多搞農業的,那麼砸進去的錢都去哪兒了?

第一種,把投資概算搞錯了。

照搬工業上的“重資產輕流動”模式,以為把初始投資重點用在徵地、建場和買裝置上就行,少量流動資金就能運轉,結果情況遠非如此。如果說,工業上固定投資與流動資金的比例8:2就可以,則農業需要倒過來,需要2:8。可惜的是,從二三產業來到第一產業的投資者,往往想不到農業企業對流動資金的巨大需求。

很簡單的一點,農業的季節性和週期性很強,原料佔款和儲藏成本也很高,流動資金的週轉速度明顯慢於工業,僅此就必然形成流動資金的大量佔用。而工業產品至少還能邊生產邊賣,或者低價處理一部分產品救急,農業沒有辦法。更要命的是,農業是活的生命的生產,工業最差的情況下可以因為流動短缺,把生產線暫停,而農業連這個最差的情況也不行,根本停不了。

做農業,資金週轉不過來,砸進去的錢都去哪兒了?這些坑你不得不防

第二種情況,把投資週期估短了。

雖然理論上投資回收期是明確的,但現實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導致嚴重偏離投資預期的情況,收益期遲遲等不到。

第三種情況,把融資難度想輕了。

工業的用地是國有土地,一旦取得使用權,就可以抵押貸款;還有工業的廠房、產品、機器等都可以抵押,緩解流動資金的困局總算還是有多種通路的。但農業就不同了:

首先農地是集體所有,企業如果流轉農民的土地,只能取得農村集體土地的經營權,是不能抵押貸款的;

其次,農業企業所經營的牲畜、樹木、農作物等,很多情況下不能抵押貸款,正應了農村人的一句話,“家產萬貫,帶毛的一律不算”。

再次,農業企業的家底既然如此,則找擔保也是相當的困難。當然,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決定,農地的承包經營權可以抵押了,但還需要一個修改相關法律的過程,正式實施尚需時日。

因而,農業企業的融資是非常困難的,基本上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能貸,但利息較高;還有政策性的農業發展銀行,條件很嚴,針對範圍較小。

農業經營過程中,一旦遇到生產的關鍵時期資金短缺,比如生豬飼料短缺,果樹關鍵時節追肥施藥,一些農業企業便只有靠高利貸來救急了,屬於飲鴆止渴的做法,僅沉重的利息將把企業壓垮,卻毫無辦法,這怎麼能長久?

第四種情況,政策預期落空了。

過去講農業,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現在這個提法依然不過時。

做農業,資金週轉不過來,砸進去的錢都去哪兒了?這些坑你不得不防

由於農業的弱質性,國家的扶持對做農業的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觀察一下就能發現,一些上市的農業企業,主要靠政策性補貼來維持正利潤水平以防止退市。但問題是,一般的市縣缺少大量補貼農業的財力,主要靠爭取中省兩級的專案,這個中間的變數相當大,雖然可能有上面的領導做了指示,當地行政主管打了包票,但結果依然不可靠。更不要說,國家的政策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調整,以農業這樣的長週期去追趕國家政策的變化調整顯然是不可能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地方以招商引資名義邀請企業入駐,但很可能落地之後優惠政策無法到位,還有可能因縣上主上領導變更而導致的政策變化讓早先的政府承諾化為雲煙。雖然不能說靠專案為生,但一旦遇上政策預期的落空,對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