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今天的文章,以最近的三個熱搜事件起頭,著重談一談何為“底層感知力”?

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其實不光是貧窮,富足也會限制我們的想象力。

………………………………。。。。

一、

最近幾個月,有三件事讓我很感慨。

第一件事:“北大樹洞”歧視事件

先說一個名詞——國家專項招生計劃。所謂國家專項招生計劃,就是國家實施的面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計劃,旨在幫扶全國832個貧困縣。

今年國家專項計劃理工類招生,北大本答應在河南貧困縣招錄8人。但北大在接到8名學生檔案後,卻將其中兩名退了回去,理由是:530多分的考生分數太低,進北大可能跟不上教學進度。

北大的這個退檔行為,在網上激起一片民憤:“承諾了做不到,當初就別承諾啊!”“憑什麼未入學就預判人家跟不上進度?”

迫於壓力,北大補招了這兩名學生。哪知道補招這兩名學生後,在讀的一些北大學生就憤怒了,他們在“北大樹洞”發洩不滿:

“現在有一種吃屎的感覺。”

“我少考一門語數英都比他高20分。”

“他倆真的會來上學嗎?難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他和我們分數不在一個層級,我們要孤立他。”

言語充滿了鄙視和傲慢,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出自北大精英之口。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第二件事,是王思聰和花千芳吵架

作家花千芳在微博上說:“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

實話實說,花千芳這番“英語無用論”實在不咋地,所以惹惱了王思聰,王思聰在微博上罵了一句:“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屌?”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沒想到這句話一下捅了馬蜂窩,很多網民大罵王思聰:

“沒出過國怎麼了,我就沒出過。”

“你特麼才是真正的傻屌。”

“你不就仗著你老子有錢嗎?”

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理解大家為何要罵王思聰:“現在沒出過國的人還多嗎?就算歐洲美國不去,東南亞總該去過吧,那麼便宜。”

第三件事,是優衣庫哄搶事件

一件聯名款T恤,優衣庫只賣99元,結果引起很多人的哄搶,為了搶奪T恤,一些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於是,哄搶T恤的這些人,遭到很多網民和媒體的斥責和嘲諷:

“為了撿便宜,連臉都不要了。”

“為了一件T恤,至於這樣嗎?”

“把中國人的臉都丟盡了。”

二、

我為什麼要講這三件事呢?因為我覺得很多人都有一個思維誤區——咱中國人有錢了。

罵“河南兩名考生不配上北大”的學生,可能真的以為中國沒有貧困地區了,所以覺得這樣幫扶貧困地區不公平。

罵“沒出過國的傻屌”的王思聰,可能真的以為中國人普遍性有錢了,所以才會說出“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屌”這樣的話。

罵“不要臉,連T恤都要搶”的網民,可能真的以為中國人普遍性富足了,所以不明白大家為什麼要哄搶一件T恤。

中國人真的很有錢嗎?很多人的第一感覺都是:好像是挺有錢的。

因為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感嘆:“月薪低於8000元可怎麼活啊?”“月薪低於1萬的工作我不考慮。”所以感覺大家都很有錢似的。

但現實情況真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國家統計局釋出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統計公報》將全國居民等分為五組,各佔20%。

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月均497元。

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月均1154元。

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月均1875元。

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月均2879元。

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月均5411元。

什麼叫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資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也就是說,

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你所有拿到手的收入。

搞清楚這個概念後,再對比上面這組資料,我立馬嚇了一大跳:

如果我們一個月收入超過2879元,就意味著超過了全國60%的人。

如果我們一個月收入超過5411元,就意味著超過了全國80%的人。

中國人很有錢嗎?不。

王思聰罵“沒出過國的傻屌”時,可能萬萬想不到——中國居民護照持有量只有1。3億本,不到人口的10%。就算所有持有護照的人都出過國,那中國出過國的人數也只有10%。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三、

那為什麼大家會覺得中國人很有錢呢?

我認同曹習華教授的分析,他覺得有兩大主要原因。

1、有錢人具有很強的發聲能力,媒體也喜歡為有錢人發聲

“在微信朋友圈裡,到處都是中國人擠滿各大景點的照片;在國際航班上,每一架客機裡都坐著很多中國人;在世界各地,每一個大賣場裡都擠滿了中國人;在歐美高校課堂裡,也坐滿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所以世界各國都覺得,中國人實在是太有錢了。”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2、大部分生活在底層的人沒能力發聲,媒體也很少為他們發聲

“十四億人口的中國人,至少有十億從來沒有坐過飛機,有5億人從來沒用過馬桶,有6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到三千……

沉默的大多數背後才是真實的社會。

他們沒有時間發聲,為了生存需要爭分奪秒。他們沒有條件發聲,不知道怎麼對外界講述苦難的自己。有一道無形的牆把他們隔離在我們的視線之外,讓我們看見了繁華但看不見他們。”

四、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生活富足如何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下面有很多催人淚下的回答。我就隨便選兩個故事吧:

第一個故事:

前幾年,我在醫院實習。有天夜裡,急診室衝進來兩位農民工,一位用左手緊緊握住右手,鮮血直下。一位拿著一個酒瓶,瓶裡泡著半截手指。不用說,手指斷了。

我導師說:現在接還來得及,以後手指功能基本不受影響。

他問:要多少錢?

我導師說:三千左右吧。

他愣了一下,說:那如果截掉呢?

我導師說:三百。

他果斷地說:截吧,不要了。

我倒吸一口涼氣。

那一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弱國無外交,弱者無選擇。”

第二個故事:

記得大一的時候,同學X躲在被窩裡抽泣,我們幾個舍友都很不解。在我們的再三逼問下,她終於說出了原因——

來上大學之前,她處理例假的方式非常原始,從來沒用過衛生巾,上大學之後,她發現我們處理例假的方式,跟她自己完全不一樣,但她羞於啟齒問我們。就這樣長時間不當處理後,她的身體終於出現了問題,所以她非常害怕。

聽完她的講述後,我們幾個舍友都驚呆了:“萬萬沒想到中國竟然還有不用衛生巾的地方。”

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其實不光是貧窮,富足也會限制我們的想象力。

優衣庫哄搶事件發生後,網友一邊倒地指責哄搶的人:“不要臉,沒教養。”看到這樣用詞狠辣的評論,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喜歡有一家媒體的評論:

“這背後延伸出的問題是,中上階層對貧窮缺乏必要的認知,中上階層正在失去對社會底層的共情能力。”

這讓我想起了100年前的北大。

1918年,有北大學生給校長蔡元培寫信:

希望可以給校役(舊時對學校工友的稱呼)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蔡元培把這封信登在校刊上,表達自己對這個想法的讚賞。沒過多久,北大就開辦了“校役夜班”,由北大的學生們義務授課。參加這個夜班的校役有23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是文盲或半文盲。

不僅如此,100年前的北大還允許那些負擔不起學費的學生成為旁聽生,成績好的旁聽生可以轉正。北大旁聽生最多的時候,跟正式生的比例是一比三。

我敬佩那時候的北大,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社會底層充滿了感知能力,他們想的是怎樣把下面的人拉上來,而不是像現在有的老師和學生,想的是怎麼把他們踢下去。

我敬佩那個對社會底層充滿感知力的北大。

五、

2017年,一個騎三輪車的的賣菜老大爺,“哐當”一聲撞了一輛賓利。老大爺趕緊下車道歉:“不好意思,我有點殘疾,腿腳不好使。”

撞了價值300多萬的豪車,圍觀群眾都覺得老大爺這下麻煩了。哪知道開賓利的小夥子並沒有大罵:“你瞎眼了嗎?把我車撞成這樣?”

而是溫和地說了一句:“算了吧。”

老大爺說:“小夥子,我賠償你一把蔥行嗎?”

小夥子答:“不用了,下次您慢點騎。”

老大爺仍覺得過意不去,拿起一把蔥扔進了駕駛室。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我特別敬佩這個小夥子,因為他對社會底層充滿了共情能力。我敬佩所有對社會底層充滿感知力的人。

如果可以,請不要丟失了對社會底層的感知能力,也不要丟失了對社會底層的共情能力;如果可以,請善待每一個人的高度。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本文轉載自“拾遺”(ID:

shiyi201633)。

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意猶未盡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

【藍橡樹家長圈】

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1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7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

河南兩名貧困考生不配上北大?缺乏底層感知力的教育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