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一般來說,水大量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是比較穩定和惰性的,比如一桶、一瓶或者一杯純淨水。

充滿好奇心的科學家每天都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如果把水滴弄得越來越小,它還會那麼“懶惰”嗎?2020年11月2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ANS)刊出

了斯坦福大學

Fritz B. Prinz教授

Richard N. Zare院士

課題組

的一項驚人發現:

水冷凝成不到10μm大小的水滴後

最快30秒

就會自發形成過氧化氫(H2O2),

濃度最高可達4 ppm

。請注意是

自發

形成,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加入什麼催化劑,更不需要外部電場,平時“溫文爾雅”的水就變成消毒液了。小編在看到這個訊息的時候跟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內心一萬個問號在奔騰,這是真的嗎?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回家看看廚房的鍋蓋還好嗎。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微米水滴的確產生了H2O2

為了打消廣大讀者內心的疑慮,研究人員設計了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從科學角度給大家證實了微米水滴的確會自發形成H2O2。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圖1。 實驗裝置示意圖。

研究者首先建立了一個溫度和溼度可控的環境,利用Peltier製冷器形成了一個溫度可控的冷卻面,以Si片為冷凝水接受面,接受面頂部安裝有光學顯微鏡進行實時成像,之所以選擇Si片是因為單晶矽電導率低,對H2O2的影響最小,而且導熱性高,可以促進水蒸氣的冷凝。

在環境溼度55%時,控制冷卻面溫度3。5℃,1分鐘後就在Si晶片上形成了平均直徑為4。6±3。2μm的小水滴。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圖2。 (A)在矽晶片表面上形成的小水滴;(B)羧基苯硼酸與生成的H2O2反應生成了4-羥基苯甲酸和硼酸;(C)H2O2水溶液的吸收光譜;(D)計算H2O2濃度的校準曲線。

為了證實這些小水滴中的確存在H2O2,研究者將冷凝水收集起來,加入羧基苯硼酸,如果有H2O2的存在,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4-羥基苯甲酸和硼酸。利用質譜儀,研究者在反應溶液中發現了上述物質,說明冷凝水中的確存在H2O2,透過H2O2試紙也證明了這一結論。

光定性還不過癮,研究者又透過草酸鈦鉀滴定結合分光光度計法,得到了H2O2濃度的校準曲線,發現冷凝水滴中生成的H2O2濃度約為68μM,約為2。3 ppm。

2分鐘時H2O2濃度最高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圖3。 冷卻液滴的尺寸及H2O2濃度隨冷卻時間的變化規律。

研究者在不同冷凝時間進行取樣分析,發現隨著時間的延長,小液滴的直徑不斷增大:在0。5分鐘時,小液滴平均直徑為4。0±2。7μm,此時H2O2濃度小於1。0 ppm;2分鐘時,直徑增加到7。7±5。7μm,H2O2濃度達到最大值, 3。9ppm;5分鐘後,液滴直徑生長到12。5μm,但是已經檢測不到H2O2的存在,

也就是說當液滴直徑小於10μm才有利於的H2O2生成。

各種冷凝表面都能產生H2O2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圖4。 在Si片、玻璃、特氟龍、銅表面都能生成H2O2。

你以為只有Si片表面才能產生H2O2嗎?錯了,研究者又在玻璃、特氟龍和銅的表面進行了同樣實驗,發現在各種表面冷凝都能形成H2O2,只不過Si片上濃度最高罷了。而且,玻璃和銅的表面在冷凝約2分鐘後H2O2濃度也達到了最高,特氟龍表面達到最高濃度的時間略有延長,為5分鐘。

親水錶面不利於的H2O2生成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圖5。 在親水、疏水和粗糙Si片表面上H2O2濃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研究者認為冷凝表面的物理性質可能會影響H2O2的濃度。他們在Si片表面進行了親水、疏水和粗糙度處理,得到了三種不同型別的Si片。

發現在疏水錶面冷凝2分鐘後,由於成核速率和液滴生長速率變慢,單位面積的液滴數和平均直徑分別為18709/mm2和4。3±1。2μm,比未處理的Si片要低(24255/mm2和7。7±5。7μm),H2O2濃度也從3。9降低到了1。8 ppm。

在親水錶面冷凝2分鐘後,沒有檢測到H2O2。

將Si片表面粗糙度從0。12 nm增加到3。8 nm後,促進了水滴的成核和生長,結果在冷凝15 秒就形成了小液滴,H2O2濃度在30秒就達到了最大值。

也就是說在那些能促進水蒸氣成核冷凝以及液滴生長的表面,越有利於H2O2更快更多的生成。

環境條件的影響很顯著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圖6。 環境溼度和溫度對H2O2濃度的影響

最後,研究者還研究了環境溼度和溫度對冷凝水中H2O2濃度的影響。發現當相對溼度在40%時,液滴的生長要比55%和70%慢,H2O2濃度達到最大的時間推遲到了3分鐘,溼度大於55%後,對H2O2生成沒有影響;

當相對溼度從40%增加到55%後,H2O2的最大濃度也從0.5 ppm提高到了4 ppm。

當冷卻表面溫度為-2。8℃時,冷凝水結冰,未檢測到H2O2;在12。2℃時,沒有發生冷凝;

在3.5℃時,H2O2的濃度最高,約3.9 ppm。

世界上第一個氧氣分子就此誕生

一般都認為,在動物、植物和人類存在之前,世界上的氧氣是透過水的光分解反應生成的。根據實驗結果,

Zare認為世界上第一個氧氣分子就來自H2O2的分解,而且水蒸氣自發形成H2O2這一過程在地球上有水之後就默默地開始了,只是一直不為人所知。

研究者認為水蒸氣冷凝就能生成H2O2,

這是一種既簡單又經濟的綠色殺菌工藝,而且這一研究還順便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途徑,即H2O2在對流層中將二氧化硫光氧化成硫酸導致了酸雨的形成。

小結:

斯坦福大學Fritz B。 Prinz教授和Richard N。 Zare院士課題組證實當水蒸氣冷凝成不到10 μm的液滴後,會在Si片、塑膠、玻璃和金屬表面自發形成H2O2,而且其濃度隨著冷凝時間、表面特性、環境溼度和溫度的變化而不同。當冷凝表面有利於水蒸氣成核和生長、環境溼度大於55%、溫度在3。5℃時有利於H2O2的產生,濃度最高可以達到4 ppm。這一自發的過程在地球上有水之後一直在發生,它促進了地球上氧氣的生成。

作者簡介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Richard N Zare,國際著名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前系主任。1976年,以37歲的年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AAS)院士;2004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瑞典皇家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等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通訊院士。迄今為止,Zare教授已在Science、Nature、PNAS、JACS、Angew。 Chem。、Phys。 Review Letts等雜誌發表論文850篇。

內容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

師法自然!江雷院士Nature代表作集錦

宇航員突發深靜脈血栓,一場跨越 400 公里價值 3。5 億的太空救援

一陰一陽之謂道:固體顆粒在流體介面的吸附現象

特別宣告:本文釋出僅僅出於傳播資訊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冷凝水滴會自發生成雙氧水,地球上的氧氣可能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