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肉“有毒”是不是危言聳聽?

母豬肉“有毒”是不是危言聳聽?

最近豬肉價格大幅下降,許多地區更是“跌破成本價”,這促使不少養豬場減少存欄,加快了淘汰種母豬的進度。所謂種母豬,就是養殖場負責產仔的母豬。正常情況下,種母豬也有一定的週期,每年也都有大量的種母豬被養殖場淘汰,進入肉類市場。

網上有這樣的說法:“母豬肉營養差,無香味。更嚴重的是母豬肉含有危害人體的有毒物質——免疫球蛋白,特別是產仔前的母豬含量更高。食用母豬肉易引起貧血、血紅蛋白尿、溶血性黃疸等疾病,一定不要食用。”這樣的說法正確嗎?母豬肉到底能不能吃?

母豬肉營養差的說法存在失實

首先,種母豬依然是豬,肉的主要成分也依然是蛋白質和脂肪,常規豬肉中所含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它也不會欠缺。所以,“營養差”並不符合事實。不過,種母豬養殖時間長,肉質粗糙,口感差,這確實是事實。

至於說“含有危害物質免疫球蛋白”,就純屬無稽之談了。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活性,但它本身還是蛋白質。經過烹飪,它也就失去了活性,食用之後被消化吸收,跟其他的蛋白質沒有區別。免疫球蛋白並不只是存在於母豬中,人類的母乳尤其是初乳,就是因為含有免疫球蛋白等“活性成分”而成為配方奶粉無法超越的“嬰兒最佳食物”。而牛初乳,也是因為含有免疫球蛋白而被認為“有利健康”——雖然這個說法缺乏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援。

至於“容易引起貧血、血紅蛋白尿和溶血性黃疸等疾病”的說法,也只是在網路傳說中見到,並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從理論上分析,母豬肉中並沒有什麼如此強大的“毒素”。

檢疫合格的母豬肉是可以食用的

在國家標準GB/T9959。1-2019《鮮、凍豬肉及豬副產品 第一部分:片豬肉》的第4條“技術要求”中,第4。1。3條明確“種公豬、種母豬及晚閹豬不得用於加工無皮片豬肉”。所謂“片豬肉”,是指“將豬胴體沿脊椎中線,縱向鋸(劈)成兩分體的豬肉,包括帶皮片豬肉、去皮片豬肉”。

綜合這兩條,種母豬不能加工成無皮片豬肉,但可以加工成“帶皮片豬肉”。也就是說,只要檢驗檢疫合格,母豬肉是可以食用的。

母豬肉有明確標識

介意的話可以不買

雖然可以食用,但母豬肉的肉質比常規的“育肥豬”要差,所以大家可能不那麼喜歡。那麼如果實在介意,怎麼能避免買到母豬肉呢?

目前,國家要求上市銷售的豬肉都要集中屠宰。屠宰時有一系列檢驗檢疫,“種母豬”和“種公豬”的鑑定也是檢驗內容。如上文所說,對於種母豬,不能加工成“無皮片豬肉”,而能夠加工成的“帶皮片豬肉”需要按照規定進行標識。

也就是說,只要你在正規的超市、肉店購買豬肉,即便是有母豬肉,也會有明確的標識。

當然,因為母豬肉肉質差,如果按照規範屠宰、標識、銷售,即便價格低也不會好賣。所以,很多種母豬進入市場,往往是透過“灰色產業鏈”繞過監管,以次充好。實質上,這跟販賣病豬、死豬肉一樣,屬於違法犯罪行為。

面對透過違法方式進行生產銷售的食品,消費者保護自己的最有效方式,不是學習什麼“鑑別小妙招”,而是“只在靠譜的店裡買肉”。對於那些大的超市、規範的肉店,以及網店,業務量大、監管相對容易,守法經營的動力要遠遠大於那些“三無渠道”“流動小販”,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要小得多了。

文/雲無心(食品工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