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

——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湖南日報記者 周雲武 李曼斯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俯瞰關山古鎮。 餘戈 攝)

文化,總能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人們的思想,滋潤人們的靈魂。然而,如果僅以一種符號、一個概念、或以物化的景象單調地存貯於社會,而不與產業掛鉤,不參與經濟社會的流動,便不過是華麗、沉重而寂寞的空殼,其影響力是很有限的。

寧鄉,6月的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而炭河裡卻比天氣更熱;每天遊人都在5000人以上,最多時一天高達5。6萬人次。

2016年6月,宋城演藝這艘文化航母駛入湖南,停靠寧鄉,以炭河裡的青銅器文化為背景創作了《炭河千古情》。

從2017年7月開園至今,炭河古城已接待遊客約300萬人次,營業收入1。2億元,幾乎成了一個傳奇的神話。這是當初許多人怎麼也不曾想到的。

道林古鎮、關山古鎮、美麗中國·長沙文化產業示範園……一個個文化載體充滿了豐盈的寧鄉元素,一個個文化專案發散出強烈的文化魅力,成為寧鄉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後,是挖掘文化、審視歷史、保護傳承、發展重生的艱辛歷程。順著“文化時代”的潮流,寧鄉是如何架起這座文化與產業之橋?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今人在炭河裡重建古城、新修博物館,延續當年南中國青銅文明中心的輝煌。 曾鶴群 攝影)

讓地方文化長出來

寧鄉,治邑於三國,建縣於北宋。數千年的時空更迭,為這座古邑的一生創造了無數文化記憶。 數千年的風雲變幻,也曾一度捲起莽莽煙塵,將顆顆文化明珠掩埋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之下。

明珠雖蒙塵一時,但終有人知其珍貴。在文化制勝的今日,這一顆顆滄海遺珠,正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傳家之寶”。

青銅器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或掩埋于山坡,或沉沒在河底。今人的偶爾發現,開啟了探尋青銅方國蹤跡的序幕。

1938年4月,寧鄉市黃材鎮龍泉村。轉耳侖山下,幾個扛著鋤頭的身影沿著清澈的龍泉溪向山腰走去。正是春時,姜景舒與兩兄弟打算在山裡種上紅薯。

莊稼人揮舞著鋤頭,紮紮實實向黃土砸去。“哐”,一塊鏽銅片從土裡濺了出來。幾人趕緊丟開工具檢視,只見土裡埋著黑黝黝的金屬。再深挖,方尊的形狀逐漸顯現:大口外翻,長頸、鼓腹,四隅置卷角羊頭,工藝巧思,堪稱一絕——四羊方尊終得以重現於世!

青銅器的故事還未結束。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山腳下,青山綠水包裹中的炭河裡青銅博物館,能一覽中國南方青銅文化風采。陳建平 攝)

1958年,出土於炭河裡寨子山的人面文方鼎,流離在長沙一個廢銅倉庫時被發現;1959年,農民喻生貴在老糧倉師古寨砍柴時,挖出來四件銅鐃;1963年,湖南考古工作者在黃材發現炭河裡遺址,幾十年來出土了2000多件珍貴文物;1996年,稀世珍寶獸面紋提樑銅卣現世……

“青銅文化不過長江”的說法被否定,寧鄉被中國考古界認定為“中國南方青銅文化中心”。

隨著地底謎團重見天日,炭河裡逐漸名聲大噪。國內外專家學者紛紛慕名而來,希冀透過觸控這把鑰匙,破譯中國南方青銅器之謎。

在離炭河裡1小時車程的青羊湖邊,南宋張浚、張栻父子長眠於此。兩冢墓葬右為“宋元輔封魏國公德遠之墓”,埋的是張浚;左為“宋大儒張南軒先生之墓”,埋的便是張栻。

父子二人,一人抗金衛國、一生忠勇,一人發展理學、傳道濟民,皆為人所敬仰。明世宗在嘉靖三年下詔建“南軒書院”,御書匾額,命其墓地為“官山”。當年繁盛景象,由此可見一斑。

遺憾的是,南軒書院原址在“文革”期間慘遭破壞,直至2017年,寧鄉重修南軒書院,今人才有幸再睹其風采。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南軒書院。 曾鶴群 攝)

三國亂世也曾在此刻下印記。據傳關公持刀率麾下500卒兵紮營, 攻佔長沙後,大軍隨之遷移,留下大量箭樓、營寨未拆除,當地村民依此而居,繁衍生息,關山村便由此而來。

焚盡的煙塵埋藏了上千年,直至金洲大道修建之初,掘出大量古劍、戈、刀等三國時期的兵器。伏地已久的傳說得以印證,終於從街頭野史中直起了身子。

節度使裴休籌款協建密印寺、狀元郎易祓拋卻朝堂建起“識山樓”、“寧鄉四髯”蓄鬚捨身為革命……一段段前世傳奇從地下、文簡中被掘出,在今生續寫出新的故事。

讓產業鮮花開起來

前赴後繼的探尋間,滄海遺珠終被喚醒。這些青山綠水間的名勝古蹟、街談巷議裡的名人典故、尋常巷陌內的民俗風情,正是我們血脈裡的基因、精神上的寄託、前行中的力量。

肩負著這份歷史使命和責任,寧鄉人民在挖掘與傳承的路上漸行漸遠。隨著全域旅遊序幕的開啟,千年來的歷史文化遺產以產業的形式得以綻放,煥發出新的活力。

然而,文化並不是點石即可成金的“金手指”,也不是直接挖礦就能燒來取暖的燃料,更不是簡單貼標就可轉型銷售的臨時內容。如何讓沉睡千年的傳統文化活起來,在歷史長河中再起漣漪?

人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流動的人群則是流動文化的承載者。如何讓人群流動起來,帶動文化的流動?資本無疑是推動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華麗轉身的加速器。

炭河裡寂寂無聞數千年,直至考古學家為揭開青銅文化之謎而叩響大門。喜不自禁的考古者、忙忙碌碌的挖掘人一次次往返。藏珍已久炭河裡,因即將驚豔世人而滿心歡喜。然而,自1938年四羊方尊出土以來,業內的名聲大噪並沒有讓大眾的目光聚焦於此。漣漪消散後,炭河裡再次歸於沉寂。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關山古鎮 曾鶴群 攝)

直到近年,古城的開發重燃了炭河裡的希望。

寧鄉的決策者意識到,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實際上是一個價值轉化的過程。只有將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轉變為產業的經濟價值,才能實現文化資源的轉型升級,為文化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果然,炭河古城的開放給炭河裡帶來大量遊客。有著上千車位的停車場日日爆滿,從福建、廣東等地趕來的旅遊團跨越千里只為一睹炭河裡的風采。

資本的力量是神奇的,尤其當它點著了文化的燃料。

憑藉其品牌知名度和高市場佔有率,宋城演藝深耕細作炭河古城文化市場,有重點的進行捆綁式、叢集式、爆破式的宣傳推廣,讓炭河古城實現了宣傳資源效應的最大化。

“國內唯一以西周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歌舞秀”“給我一日,還你千年!”“一生必看的演出。” 一時間,人們趨之若鶩,心馳神往。古老的青銅時代重煥光彩溫度,四羊方尊的故鄉成為遊人如織的樂土。資本與文化之間的聯姻如此珠聯璧合。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香山龍鳳國際露營基地的風情小屋 曾鶴群 攝)

同樣的精彩,也在關山古鎮上演。 過去的關山和很多農村一樣,平凡而普通。得益於當地政府大力發展休閒旅遊產業,引進民營資本運營,重新挖掘了關山的歷史文化底蘊。

如今,在關山,旅遊景區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機結合,帶動了葡萄園、農家樂裡的遊人如織。 曾經的小村莊已華麗轉身成國家4A級景區、中國最有魅力的休閒鄉村。

美麗中國·長沙方特,一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主題樂園。計劃用地約3000畝,總投資約90億元。專案三期全部建成後,預計每年可吸引遊客500-800萬人次。巨大的人流,為周邊餐飲、商貿、娛樂、旅遊、休閒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它的落地,除了寧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其專案定位契合外,更離不開寧鄉市黨委、政府高效貼心的對接和服務。2014年第十屆深圳文博會期間,寧鄉市相關領導在隨湖南代表團考察深圳華強集團時,得知該集團擬重磅打造“美麗中國·文化產業示範園”專案,便迅速與之對接。經過高層之間多次的友好洽談,一年後,寧鄉的誠意和執著,最終促成了專案的落戶。

灰湯鎮做活溫泉資源,打造休閒、度假、養生旅遊勝地;花明樓鎮依託紅色旅遊資源,大力發展與文化旅遊相關的專案和產業;溈山鄉挖掘禪宗文化,開發茶葉等旅遊特色商品,打造全國知名禪都小鎮; 道林鎮全力建設道林古鎮專案,打造精品觀光農業……文化產業之花,在寧鄉絢爛綻放。

讓文化力量冒出來

四羊方尊的故鄉向故鄉走來――寧鄉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現象揭秘

(九龍倉·時代奧特萊斯 王典輝攝)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未來經濟發展已趨向綜合經濟與高附加值經濟。在這個時代,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甚至成為發達地區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發達與否,正在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水平的標尺。

一大批文化產業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助推寧鄉經濟騰飛。2017年,寧鄉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6年的83。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98。2億元;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7。64%增加到2017年的8。02%,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強力引擎。

一個好的文化產業,無異於一個能量場,動力十足、影響廣泛、持久深遠。

住在炭河裡的村民,將農產品貼上“炭河裡出品”,臘魚、臘肉、醃菜瞬間“高大上”起來。不少特產店鋪衝著“炭河裡”出品前來進貨,當地還有年輕人在淘寶開起了網店;灰湯千張皮、道林酸棗糕、龍田扎肉、回龍鋪豬腳等製作技藝,隨著文化旅遊產業市場的火熱而變得供不應求……

關山古鎮的持續火爆,引來了包攬國際、國內一線名品250餘個的購物天堂九龍倉·奧特萊斯。一大批房地產專案也紛至沓來;美麗中國·長沙方特還未開園,1公里外的香山公園裡,已建起風情十足的龍鳳國際露營基地……

無論是匆匆一瞥的遊客,抑或是長居於此的市民,都能深深感受文化產業對生活品質的積極影響,寧鄉的城市氣質與形象更是隨之步入新的境界。

於是,落地於此的企業,受此薰陶,興起一波波建設企業文化的熱潮。熱烈的文化氛圍,吸引著更多文化產業前來駐紮。對文化生活有著強烈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也隨之而來。

“以前友人提起寧鄉,往往第一反應是盛產花豬。再稍微瞭解深入一點,也就說得出‘寧鄉人會餵豬會讀書’的名言。”最近從外地回到寧鄉高新區工作的“80後”高勇說起切身體會。現在,人們對寧鄉有了更豐富的印象——“花明樓,偉人少奇故里”“炭河裡,青銅器文明中心”“關山古鎮,關公屯兵地”“道林古鎮,昔日小南京”“溈山密印寺,溈仰宗的起源”……

寧鄉文化,尤其是文化產業的魅力,還在不斷增強,擴散,放射著光與熱。

[責編: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