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臺術語介紹

調音臺術語介紹

ADAR Optical

ADAT光纜:一種由Alesis公司開發用於該公司ADAT裝置的特殊光纖音訊資料傳輸格式。ADAT光纜採用了和普通TosLink雙聲道光纜相同的介面,但同時還可傳輸8聲道數字音訊資料。ADAT光纜是上世紀90年代ADAT技術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個階段,現在作為標準的數字I/O裝置,ADAT光纜可見於多種調音臺及錄音機。

AFL

推子後監聽:常用於

調音臺

對正常監聽通道的過載處理,從而實現對某些特定訊號進行監聽的目的。和推子前監聽相反,推子的設定將直接影響到AFL訊號,從而在監聽中實現對訊號水平的影響。AFL是一種監聽總混音中帶有單獨EQ、聲象設定等較小組群音效的便捷方式。當AFL線路包括聲象資訊時,常被稱為Solo。

Automatic mixer

自動

調音臺

:一種獨特的音訊

調音臺

,可透過感應話筒的訊號自動對其進行處理,減少了人為的干涉。自動

調音臺

可能只包括單個聲道,也可能包括多個聲道。大多數的自動

調音臺

設計是基於某一個特定的閥值,該閥值為

調音臺

認定的有效音訊中的最小SPL值。一般而言有兩種較普遍的方式可以實現上述功能。第一種

調音臺

可以作為一個門限器,將過濾掉所有閥值以下的音訊,直到訊號電平超過閥值之後,

調音臺

再次啟用。第二種情況下,

調音臺

會自動削弱訊號值15-20dB,之後隨著音源音量的增加逐漸提高音訊音量。第二種方法的擁護者認為這可以避免門限器對音訊的破壞。自動

調音臺

常見於影片中音訊部分的錄製、廣播以及現場演講等情況。

Bleed

洩露:在音訊中,bleed是指從一個聲音源的輸出到另一個聲音源的輸入過程中的洩漏。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舞臺上,比如鼓或鐃鈸的聲音洩漏到電吉它的麥克中,或者在錄音棚裡歌手耳機的聲音洩漏到錄音的麥克中。一些減少漏音的辦法包括:麥克風的選擇和擺放——在聲源上使用心形或者超心形麥克風來抵制其它方向上的訊號,使用噪聲遏止器來削弱麥克風的敏感性,這樣麥克風就不會接受外來的噪音,最佳化你的混音器和外圍裝置的增益級以獲得理想的信噪比。

Bouncing

混錄:是指將幾個音軌混合在一起或者重新錄製為另一個音軌的過程。這主要是將原始音軌用於其它錄音中的原始素材。例如你可以將三個背景人聲分別錄製為1-3音軌,再透過

調音臺

將其進行混合,或者分配至音軌5。這樣1-3音軌的內容將被清除,從而可用於錄製其它音效。在處理之前,你需要考慮到訊號的電平、EQ等多種因素,因為一旦混合之後,你是不可能對原始音訊的元素再次進行調整的。(當然使用者仍然能夠調整音訊的總電平和EQ設定)

Double bussing

雙匯流排:我們最初是在話筒方面瞭解到該術語的,但現在大多用於錄音裝置中。打個形象的比喻就好像在

調音臺

中安裝一個Y形電纜。它可以允許兩個(或多個)多音軌輸入訊號從一個子組群輸出埠。例如一個8匯流排

調音臺

,當你傳送訊號至1#子組群輸出埠,它同樣可以將訊號傳輸至9#子群輸出埠。儘管事實上沒有9#子群,但是確實存在一個輸出訊號源,該訊號源訊號和1#子組群輸出埠由同一個推子所控制。音訊工程師常其作為將訊號源分向兩個不同目的的便捷操作方式。例如同時使用8匯流排

調音臺

和16、24音軌錄音機。你可以將需要錄製的音軌放在錄製模式下,無需考慮其他音軌的訊號。

FOH

混音區:FOH是Front of House的縮寫。這一概念來源於傳統的劇院,特指劇院裡舞臺前段的拱形部分。在音樂會以及功放的領域裡,它常代表聽眾區。特別的它還常常代表劇場中主

調音臺

所在的位置,而這主要是為了與位於劇場邊側的監聽

調音臺

相區別。

Gain Structure

增益結構:當多個電子音訊或影片裝置共同工作時,系統的增益結構成為了極其重要的一個問題。這主要是指究竟哪個裝置用於放大訊號或衰減訊號,其放大和衰減的程度怎樣。一個合理設定的增益結構將發揮每一個裝置最大的力度範圍和信噪比潛能。這樣每一個裝置都能夠以適當的程度完成訊號縮放,除非有一些特定的需求。較為失敗的增益結構往往表現為

調音臺

的主控推子位置非常低,而其他所有單個聲道的推子位置非常高。這樣輸出的音訊效果和當所有推子的位置位於中部時效果是一樣的,但是同時由於線路中的動態餘量過小、最終輸出的信噪比遠沒有達到最佳狀態,失真發生的機率會大大增加。要想在同時使用多臺裝置時達到最佳的增益結構,首先所有裝置的訊號電平應當相似。常見的錯誤是將-10 dBV的裝置和+4 dBu的裝置搭配使用。確實這樣偶爾也可以實現較好的效果,但是通常對最終輸出的訊號信噪比會大打折扣。所以尤其是當多臺裝置的增益是可調整時,增益結構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M-S Stereo

MS 立體聲收音技巧:MS是Mid-Side的縮寫,作為一種立體聲收音的方法,它可以捕捉到一個立體聲聲場中不同位置的立體聲音效。為了實現這種效果你至少需要兩支話筒。正對音源放置的是心型指向話筒,在音源邊側放置的是8-極指向收音模式話筒。當邊側話筒的兩個訊號和中央話筒的訊號混合之後,其音效可以達到類似於兩支心型指向話筒垂直放置時收音的效果。該技巧的優點在於使用者可以透過改變兩支話筒訊號的水平從而改變立體聲聲象的寬度。但是這種方法還存在一些缺陷,最重要的在於使用兩支不同的話筒採集同樣音源的音效,同時由於位置上的差異可能會造成聲象以及頻率響應方面的不協調。

Mute Group

靜音組群:大多數的專業調音裝置可以提供對單個聲道實現靜音或同時對子組群實現靜音的工具。而對這種功能的擴充套件就實現了靜音組群。它允許使用者對主控推子進行設定從而對某一特定組群聲道實現靜音。例如當用戶預先設定好之後,按下““Mute Group” #1”就可以直接實現對話筒、地鼓、高音話筒等聲道的靜音處理。這樣避免了對每一個聲道單獨處理帶來的麻煩。而這也正是唯一一種對調音臺中不同聲道同時進行處理靜音處理的方式。音訊工程師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一技巧,從而將更多的注意力解放出來,用於更復雜和更重要的方面。

Nom

工作中話筒數量:Nom是Number of Open Mics的縮寫,該概念最初出現於1967或1968年。由麥克風自動控制

調音臺

的發明人Dan Dugan以及資深工程師Bill Snow提出。在Dan最開始的設計中,麥克風自動控制

調音臺

可以實現和手動一樣的效果,暫時降低不在工作狀態的麥克風增益,當檢測到訊號時會自動提升該聲道的增益。其目的就是保持訊號總水平的恆定。根據粗略的估計,將工作中麥克風的數量增加1倍,將減少增益3dB。因此越多的麥克風將會導致總訊號水平越低。同樣頻繁的開關麥克風也會對混響和環境噪音造成不良影響。Nom衰減技術可以在多個麥克風同時使用時維持與單個麥克風一致的增益穩定性和低噪音效果。

Op Amp

執行放大器:Op Amp是Operational Amp的簡稱,是常見於各種裝置中的線圈部分。儘管技術上它們也可稱為放大器,但是實際上該線路並不對訊號起到明顯的放大作用。你可以在均衡器、分頻器、壓縮器、

調音臺

、麥克風、鍵盤等各種裝置中找到他們的蹤影。它們的安裝非常簡單,但可以實現極高的增益。現在它們大多用於整合晶片中,即使一塊很小的晶片上也會佈滿眾多的Op Amp。

Rack Rail

電源線:和我們日常理解中的意思並不一致,在音訊領域它特指電源線。在某些裝置中Rail只是一根金屬線,用於向裝置的部件提供電能。但常見的都有數根電源線,每一個線路連線不同的部件傳輸不同的電壓。如果有機會你可以把一些報廢的功放或

調音臺

拆開,就可以對其有更感性的認識。在大多數的現代或低功率裝置中,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電源線,有的只是類似於電源線的供能元件。例如某些型別的匯流排、或者線路板上的凹槽,用於為裝置供能。

Recap(Recapping)

更換電容:在音訊中,Recap常代表更換裝置(諸如

調音臺

)的電容。模擬

調音臺

常常會使用成百上千個電容,電容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處理後音訊的質量。此外由於不同型別不同規格的電容壽命不一致,使用的頻率不一致,電容的耗損程度也就不一致。在舊式的

調音臺

中,當某些電容已經接近壽命極限時,常常會發生由於直流電洩漏導致的相位偏移以及失真等。除此之外,某些音響發燒友還認為某些品牌的電容可能會使

調音臺

處理後的音訊效果大相徑庭。因此更換電容可以實現他們所追求的效果。而這也是很多年代久遠的

調音臺

仍然工作到現在的原因之一,而這也常常會使古舊的

調音臺

煥發出生機,再次投入使用。

Ring Modulator

環形調節器:一種綜合兩個音訊訊號,以輸出兩個訊號總和以及差異的調音器。原始訊號中的頻率並不會直接進行輸出。例如如果兩個正弦波輸入後,其中一個頻率為1000Hz,另一個頻率為400Hz,環形調節器的輸出的訊號頻率分別為1400Hz以及600Hz。在更復雜的情況下,環形調節器可以實現具有金屬質感的音訊效果。它最常用於處理人聲,以達到科幻電影中機器人般的音色特徵。

Signal Path

訊號通道:簡單來說就是訊號透過一系列的裝置或電子部件到達目的的路徑。在音訊領域這常常表現為將多個不同的裝置連線在一起,並分配訊號從中透過。具體的例子如:訊號從麥克風輸出至

調音臺

,在輸出至揚聲器或錄音裝置。訊號透過這一通道從麥克風傳輸至最終的錄音裝置或放大器。但是在單個裝置的內部也往往存在訊號通道。一個

調音臺

可能對訊號進行不同的分配至不同的路徑以實現不同的音效。效果處理器往往根據各自的用途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內部訊號通道。

Snake

蛇形線:在音訊領域,它特指由一根較大的電纜包裹的一整套單個電纜。其最常見的用途是將多個音源的訊號輸入至FOH的

調音臺

,以進行混音或放大前的處理。所以與其使用多個電纜導致佈線的繁瑣,不如使用一根Snake線,便可解決所有問題。在舞臺的一端常常有一個帶有多個XLR介面的輸入盒,在

調音臺

的一段常常有分類的介面用於將訊號匯入至

調音臺

。類似的在錄音室中,Snake線也常用於連線

調音臺

和多軌卡帶錄音機的多個傳輸埠。之前,Snake線大多是由一根較粗的電纜包裹所有單個電纜,單個電纜會根據用途進一步分組,但是它們共享一根地線。現在的數字Snake線可將多個訊號混合透過一根或兩根電纜傳輸。雖然目前這種數字Snake造價較貴,但隨著數字化的普及,其成本終有一天會下降到可為大眾接受的程度。

Solo

獨奏:

調音臺

上一個常見的功能,對一個聲道進行Solo處理後,就相當於對其他所有聲道進行靜音處理。通常,它只會對主控室監聽器或現場

調音臺

的耳機訊號產生影響。它不會對輸出至其他裝置的訊號產生影響。這樣音訊工程師便可以將精力集中於單個聲道,而不會對其他

調音臺

功能產生影響。

Template

模版:常指用於特定用途的模版或指南,帶有特定的格式,可以作為某些工作的底稿使用。一旦建立後下次可直接呼叫。諸如Pro Tools中

調音臺

的設定、音序器軟體的MIDI設定、鍵盤控制其中的區域層疊控制等。對於任何帶有程式設計以及不同引數模版設定的軟體而言,該功能可以幫使用者節省大量的時間。有些時候,介紹鍵盤上某些區域鍵位功能或其他裝置具體鍵位功能的圖片也稱為模版。

Touch Sensitive

觸感:生理學名詞。常用於描述鍵盤類樂器對演奏者觸鍵的力度或

調音臺

上推子對工程師控制的感應。在鍵盤上,最一般的用於描述演奏人擊鍵的速度,現在也可表示諸如合成器等鍵盤類控制器對操作時的感應。當觸感用於控制樂器的音量時,它也可用於改變濾波器的設定或其他和音效相關的引數。在自動混音系統中,它描述了機動推子對自動混音設定的響應。當帶有感應功能的推子感應到工程師的動作後,其自動混音功能可以被啟用,並記錄下推子在混音過程中的運動。

Transistor

電晶體:一種常見的半導體元件。顧名思義在某些情況下半導體的導電效能非常好,而在某些情況下半導體的電阻會非常大。一般而言半導體可分為兩類:單極電晶體以及場效應電晶體。一般的電晶體都有三個末端,其中兩個用於傳輸電流,第三個末端用於控制電晶體的導電程度。在一個普通的放大器線路中,第三個末端連線的電流訊號值將直接決定電晶體中流通的電流。這只是對電晶體最粗略的描述。電晶體目前廣泛的使用在各種模擬音訊裝置中。在很多方面,電晶體和它的前身真空管非常相似,但是在某些方面兩者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Trim

微調:常見於各種

調音臺

上,Trim控制可以將聲道的增益調整到原始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Trim用於調整話筒前置放大器的增益,但也可以用於線路訊號電平的調節。最最佳化增益級將有助於

調音臺

的信噪比以及之後訊號鏈中的增益級。

Virtual Studio Technology

虛擬錄音室技術:由Steinberg開發而成用於DAW軟體的效果處理引擎外掛。該VST外掛可以配合相容VST外掛的主機軟體使用,以完成對音訊和MIDI效果的處理、音訊合成取樣以及多軌數字音訊的實時母帶處理。該外掛工作模式類似於外接

調音臺

的輔助傳送,你可以將外掛分配至音訊錄製、編輯主機軟體中的某一個聲道或若干個聲道。VST外掛是DAW系統中較有爭議的一種外掛,這主要是因為Steinberg同時支援第三方軟體開發以及VST外掛可同時支援Mac以及Wintel操作平臺。目前除了商業化的高品質零售外掛,網路上還有眾多免費或共享的VST外掛可供使用者使用。

Zero Latency

零延遲:延遲意味著指令透過某一系統所需的時間,在使用計算機進行音樂錄製時,延時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當樂手演奏時需要立即從樂器得到反饋從而才能正確地進行演奏。對於非數字樂器這很簡單,但是當訊號需要經過計算機處理時,往往在傳輸過程中會產生延遲。當延遲超過100毫秒時,實時音樂演奏就成了一個問題。而更多時候延遲是一個較主觀的標準。一旦每一臺數字裝置都存在延遲時,這一問題就被放大的更為顯著。歷史上使用計算機進行音樂錄製時,例如基於Pro Tools DAW的TDM幾乎不存在延遲,由於此時計算機只是扮演主機的角色,大多數的音訊處理是由安裝在計算機上的DSP卡完成的。為了滿足低延遲的要求,Steinberg創立了ASIO協議,這一協議是為數字樂器以及其他音樂資料的低延遲傳輸特意研發的。而零延遲監聽的概念最初在1998年由RME的DIGI96系列音訊介面中提出,該裝置可以將輸入訊號直接傳輸至音訊卡的輸出埠。而這成為目前主流的硬碟錄製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低延遲成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不久Steinberg推出的ASIO Direct Monitoring (ADM, ASIO 2。0),它不僅將零延時監聽的概念推廣到了ASIO,更是使其得到了更廣泛的普及。ADM不僅支援透過硬體實時監聽輸入訊號,更可以支援音量、路由分配等

調音臺

才具備的功能。因此使用者可以將軟體

調音臺

的路由分配直接實時複製至硬體,進一步縮小了回放和監聽之間的時滯。總而言之,ADM將基於計算機技術的

調音臺

和卡帶錄音機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同時其他廠商也開發出了相應的裝置,零延遲監聽已經成為了現實。但是最簡單的方式仍然是採用專業的裝置,直到計算機技術發展到可以真正實現強大的處理功能從而能夠媲美專業裝置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