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二:鏡子

鏡子反映是什麼

隨筆二:鏡子

上古的“鏡”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以為鏡。”三代之初的“監”是用瓦製成的,商代初年才有了銅製的“監”。“監”改寫成“鑑”,是因有了“金”字的加入。

說起鏡子的發明,還真有些意思的。

相傳五千年前,黃帝為制止部落“搶婚”,專門挑選品德賢淑,性情溫柔,面貌醜陋的女人(封號嫫母)作為自己的第四妻室。黃帝戰蚩尤,降神農,平息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結束了野蠻時代。於是,梳妝打扮也就成了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了。那時,先民們經常面對著一盆水,或者立在水邊來整理自己的蓬頭垢面。嫫母覺得自己長得醜,輕易不去水邊梳妝打扮,整天只在黃帝身邊幹活兒。有一次彤魚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突然發現石頭堆裡有塊明光閃閃的石片,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怪物,自己的面孔全映在這上面了。她悄悄把這塊石片帶回了皇室……

說到這裡,我便有些自作聰明瞭。鏡子能從遠古走到今天,就是它不改初衷,矢志不移;並用忠誠與坦誠贏得了信服。好像還不止這些。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這樣一個情節: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

說“你真美。”另一個人說 “是嗎?”(說他醜也會這樣),完了便對著鏡子驗證一下。這確實讓我警覺到,人的言行往往帶有情緒色彩。有了“情緒”的參與,往往又會失去了公正。所以,藉助鏡子證實一下,足以說明這個道理。美也好,醜也好,不在於別人怎麼說,也不在於自己怎麼看,關鍵是怎麼去認識。

說到這,我又聯想到古時候的衙門。在明辨是非的場所裡,無一例外地懸掛著“明鏡高懸”四個大字。有了這四個字,就有了人們認可的“公平與公正”,也就有了官衙的“清正與廉潔”。

鏡子反映的是真相,完了不在內心犯下任何影子,事來則應,事過即忘:鏡子說的是真話,

不管你是達官顯赫,還是一介草民,都能得到乞丐和國王同樣的恭敬;鏡子黑白分明,從不指鹿為馬,該一是一,該二是二,從不含糊。

這些,怕是發明鏡子的

嫫母,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