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架瓜棚草蟲鳴!

豆架瓜棚草蟲鳴!

▲齊白石 豆香蟲鳴圖

《西齋養病夜懷多感因呈上叔子云》

孟郊

遠客夜衣薄,厭眠待雞鳴。

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蟲聲。

月下獨坐,草坪裡秋蟲的鳴聲或明亮,或低沉,或柔婉,或剛健,或隱約,或清晰,好一闕清新古雅的宋元曲令。

《雜詩》

曹丕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秋風裡鳴叫的草蟲,濡染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讀來引人共鳴。兒時那些熟悉的草蟲,什麼“草上飛”、“馱錢驢”、“蹬倒山”、“彈兒”、“怪子”“油罐兒”等,我已無法一一分辨;“唧唧”、“嘶嘶”、“沙沙”、“嗤嗤”、“啾啾”、“吱吱”的聲音傳來,我也無法分清是哪一種草蟲的聲響。一些草蟲的聲音,我已無法用象聲詞來模擬,而已經模擬的那些聲音,大概也不夠準確。

燈下翻閱清代小說《豆棚閒話》:

二月中旬覓得幾株羊眼豆秧,種在屋前屋後閒空地邊,或拿幾株木頭、幾根竹竿搭個棚子,搓些草索,周圍結綵的相似。不半月間,那豆藤在地上長將起來,彎彎曲曲依傍竹木隨著棚子牽纏滿了,卻比造的涼亭反透氣涼快。那些人家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拿根凳子,或掇張椅子,或鋪條涼蓆,隨高逐低坐在下面,搖著扇子,乘著風涼。鄉老們有說朝報的,有說新聞的,有說故事的。

這話激活了我的童年生活見聞:

豆架瓜棚,蟬噪蟲鳴,避暑閒話,是鄉村裡最尋常的物事。

《豆棚閒話》的作者還引用同鄉詩人高菊潭的《豆棚吟》詩:

栽得豆苗堪作蔭,勝於亭榭反生香。

晚風約來溪南叟,據對蟬聲話夕陽。

這一詩一文似一片飄來的彩雲,送我去拾那豆架瓜棚下的童年夢。

豆架瓜棚草蟲鳴!

▲齊白石 畫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

元好問的《秋懷》寫秋蟲吟唱,是思鄉和懷親的情感表達。燈下讀詩,鄉韻鄉愁時時浮現心頭。童年那些與秋蟲鳴叫的趣事,便浮現在眼前。

夏末秋初的夜晚與二爺爺看瓜,躺在瓜棚裡,二爺爺搖動著蒲葵扇談古說今。月光朦朧,燻蚊子的艾草繩青煙嫋嫋、明明滅滅,螢火蟲時不時飛進瓜棚閃閃爍爍。香瓜、甜瓜、面瓜、脆瓜的清香瀰漫在天地間,瓜地裡那天籟般的草蟲鳴聲,如露珠一般清亮。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詩寫眼前景,月下清風,陣陣蟲鳴聲此起彼伏,相互唱和。側耳靜聽:先是一隻、兩隻、三五隻,試探似地輕吟低唱,很快,無數只秋蟲跟了上來,它們在或高或低,或遠或近的地方,振翅磨鞘,時停時續,時高時低,抑揚頓挫,唱唱停停,停停唱唱,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蘊藏著絲絲縷縷深遠的古意……

豆架瓜棚草蟲鳴!

▲齊白石 絲瓜蟈蟈

小學的語文老師是位老先生,喜歡養蟈蟈。他在那間辦公室兼宿舍的茅草屋前,用竹竿搭了個豆棚,豆角藤蔓順著杆子,一個勁地往上爬,用不了幾天,就是一架新綠了。傍晚,老師時常在蟲鳴聲聲的豆棚下給我們講故事。“豇豆,又名角豆、豆角、長豆角、飯豆等,‘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備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豇豆今處處有之,人家田園多種之,就地拖秧而生,亦延籬落’。”老師吟詠這段古文時搖頭晃腦的樣子十分搞笑,所以至今還記得。

豆棚上淡紫的花兒,小小巧巧地支蓬著,跟蝴蝶兒似的,淡淡的香氣招引來真的蝴蝶兒蜜蜂兒在花上蹁躚起舞、追逐嬉戲。“假作真時真亦假”,你一時竟分辨不出,哪一隻蝴蝶會悄悄飛走,哪一隻會長久地長在豆蔓上,“蝶來風有致,人去月無聊”(清代詩人趙仁叔佚詩句)。這饒有情致的美景,著實養眼。

豆棚架上,高粱秸稈篾子編織的籠子裡幾隻蟈蟈 “嚯嚯,嚯嚯,嚯嚯”,歌聲嘹亮,高亢動聽,連蝴蝶蜜蜂兒都聽得呆了,“駐足”不飛了。“蜻蜓低傍豆花飛,絡緯無聲抱竹枝”(宋·釋道璨《題水墨草蟲》)。豆棚上的秋蟲和著蟈蟈賣力地嘶鳴,窸窸窣窣的鳴叫,灌滿耳朵,分不清到底是蜜蜂、蟋蟀、螞蚱、還是紡織娘。秋蟲們在豆架裡演湊著一曲如吟如訴的交響樂。

豆架瓜棚草蟲鳴!

▲齊白石 絲瓜螞蚱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豆棚上飛來一大一小形狀相似、個頭相差很大的兩隻草綠色螞蚱。

老師問我們認識這種螞蚱嗎?我們當然認識:大的叫“草落婆”,小的飛起來能發出“呱嗒、呱嗒”的聲音,叫“呱噠板子”。

老師又問:“這兩隻螞蚱哪隻是公的,哪隻是母的?”我們異口同聲回答:“大的是公的,小的是母的!”

老師卻說“這種螞蚱小的是公,大的是母。”老師還說這種螞蚱昆蟲學上的名稱叫“中華劍角蝗”,也可以叫它“蚱蜢”;像兩條後腿長鋸齒特別有蹬力的“蹬倒山”才叫“螞蚱”。我們知道了“螞蚱”與“蚱蜢”是有區別的,草蟲竟然也有“小名”和“學名”。

南宋時的張良臣《曉行》詩云:

千山萬水星斗落,一聲兩聲鍾磐清。

路入小橋和夢過,豆花深處草蟲鳴。

我很喜歡這首詩,豆花深處的草蟲聲,更接近我童年的生活經驗。夏末秋初,傍晚微涼,豆架瓜棚深處的草蟲之聲,是對我們艱澀童年生活的一種安慰與陪伴。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草蟲喓喓在鳴叫,那蚱蜢在蹦蹦跳跳,憂愁又焦躁,久未見到心上人,心中憂愁不安寧。這激起女子思念丈夫的《詩經·草蟲》詩句,開了秋蟲思秋懷人之濫觴。“切切秋蟲萬古情”(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十六》)。霜晨月夜,四壁蟲聲。古人把情感與秋蟲的呢喃聯絡在一起,便有了動人心扉的詩篇。這也難怪歐陽修在《秋聲賦》的結尾,寫上一句,“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來渲染秋之氣氛。、

豆架瓜棚草蟲鳴!

▲齊白石 《豆棚人家》區域性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唐代詩人張仲素在《秋夜曲》裡,寫邊關征夫離人彼此思念離別的苦痛之情:女子在月夜通宵聽著滴漏和蟲鳴、看著天空中時時露出的月亮,想到丈夫在外沒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現出她對丈夫深深的思念。

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溼鴛鴦錦。

獨臥玉肌涼,殘更與恨長。

陰風翻翠幔,雨澀燈花暗。

畢竟不成眠,鴉啼金井寒。

秦觀在《菩薩蠻》中用秋蟲的哭泣聲,濃墨重彩渲染秋夜孤寂的氛圍,突出女主人公的孤寂,淒涼不堪的心情。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點落玉盤空。

竹動時驚鳥,莎寒暗滴蟲。

滿園生永夜,漸欲與霜同。

月華如水,秋風晚露。凝視一位喜歡丹青的朋友送我的那幅臨摹古畫《秋艇載詩》。秋高氣爽,泛舟湖上,詩人吟唱,草蟲鳴啼,詩人與草蟲在相互唱和,難怪畫上題詩:“

一路長吟與誰和,豆花村裡草蟲啼

”。畫與詩句頗有意境。

《夜思》

宋·張耒

萬聲沈寂漏丁東,金井欄干上暗空。

半夜西風人未覺,秋聲先報草根蟲。

白露季節的夜,靜靜的,仰看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闌干,俯察大地,一片靜謐;倚窗聆聽,那時而低沉婉轉,時而纏綿幽怨,時而高亢清越,時而嘹亮熱切的蟲鳴聲,遠遠近近、徐徐疾疾,如雲似霧,生動飄逸;猶如一張古琴在彈奏著曼妙迴遠,悠揚動聽的秋韻曲。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楊萬里《夏夜追涼》)。秋蟲唧唧,竹林婆娑,我靜靜地諦聽著,童年時豆架瓜棚下那聲聲蟲鳴,像清泉般汩汩地流進了我的心田……

-作者-

朱少華,莒南縣人,中學高階教師。喜歡寫作。教學論文、散文隨筆、剪紙等作品,散見多家報刊及網路平臺。在徵文及網路文學作品大賽中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