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對於廣大的我們中醫養生愛好者來說,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學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在我看來,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有些大夫看了一輩子的病,也沒有完全學會中醫思維。傳統中醫學是人們長期與疾病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一門學問,是一門專門研究人的學問,研究人們如何減少疾病,維持健康,延緩衰老的學問。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傳統中醫人特有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即中醫的思維。

其中最重要的中醫思維就是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的思想

,這兩個基本觀念或思維方式貫穿於整個預防疾病、診斷疾病和調治疾病的全過程。中醫養生是傳統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醫養生也要學會用這種中醫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整體觀念

,早在中醫聖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來。其簡單的來說,就是指一個事物的完整性,不可分割性,以及其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都可以稱為整體觀。

傳統中醫學和中醫養生中的整體觀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涵義:即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與社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本身就是一個有機整體。

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首先說,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意思是說自然界是一個大的整體,人這個小整體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比如自然界的寒熱變換,人體內也會有陰陽變換與之相應。也就是說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晝夜變換,會對人體生理機能產生各種影響。如果我們能夠按照自然規律的變化,合理安排我們自己的飲食、起居、工作和學習等,我們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疾病,維持健康。

例如,關於睡覺這個問題,在現代社會,很多人習慣於晚睡、熬夜,然後白天老覺得沒有精神、腰痠背痛,有些人甚至出現耳鳴、脫髮、心慌等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人一輩子,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都在睡覺,比如一個人的壽命有90歲,那麼他睡覺的時間就佔了三十年左右,可見睡覺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睡覺也要講科學,該睡的時候就要去睡,不該睡的時候就不要睡。例如有些人熬夜了,第二天他就多睡會兒,想把睡眠補回來了,但是睡後仍然感覺頭悶、乏力、渾身不舒服。看來。“補覺”也是不行的,最好不要熬夜。

這是為什麼呢?在這方面,祖國醫學有許多寶貴的經驗。簡單的講,我們的起居應該按照自然規律去起居,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太陽出來了,陽氣充沛,自然界萬物都在活動,都在培養陽氣,那麼人也應該起床去活動,去養陽氣。晚上,太陽下山了,陰氣漸盛,而陽氣漸衰,萬物都該靜,該收斂,該休息了,該養陰了,那麼人也不例外,也該睡覺了,該養陰了,透過晚上睡覺充分養養陰,養養腎。

這樣的話,我們按照自然規律去合理安排起居、生活和工作,我們的身體才能陰陽平衡,才能維持健康。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起居有常”的養生法則。

按照上述的道理,如果我們的生活習慣違背了“起居有常”的養生法則,該睡覺的時候,你在熬夜,該起床活動的時候,你卻在“補覺”。長期這樣,你身體的陰陽平衡就被破壞了,尤其是嚴重傷陰了,(腎陰為諸陰之陰),傷腎了,腎陰精不足,即所謂腎虛了;而中醫上認為腎主藏精,其華在發,開竅於耳。當你腎虛,腎的陰精不足,就不能濡養你的發,就就會出現發,不能濡養你的耳,你就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不能濡養你的骨,累及到你的腰(由於腎主骨生髓,而腰為腎之府),就出現腰痠背痛等現象。

整體觀念的第二方面的涵義,就是指人與社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社會是由人來組成的,人和人之間各種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當社會進步、社會安定、社會財富極大地豐富時,人們所患的疾病也就會少;相反,當社會落後、社會混亂、社會財富匱乏時,人們所患的疾病也會更多,正所謂“國泰則民安”。

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我在這裡重點強調一下,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要儘量處理好,家人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公眾之間等如果都能相互理解,合諧相處;這樣,我們不管在家裡、在單位、還是在公共場合,我們都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情,從而減少由於情緒因素而致病。因為祖國醫學認為我們各種不良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也是一種重要的致病原因。

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對於精神因素致病,現代醫學亦有相似的認識。例如,高血壓病,現在我國高血壓患者約有2億人或更多,而且這個數目,可能會繼續增加,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病與長期不良情緒的刺激,精神壓力過大有密切的關係。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保持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保持良好情緒,可以減少疾病,因此情志調養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整體觀念的第三方面的涵義,就是指人本身也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人體

是以心為主宰,五臟為核心,以經絡為運輸聯絡要道,把人體的內臟、骨骼、肌肉、面板、毛髮連結成一個完整體。

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簡單的對症處理,而提倡先從臟腑、氣血、經絡角度,對人體的健康狀況和病情本質作出一個整體判斷,即中醫診斷,然後再依據這個診斷結果,再製定出一套完整的調理或養生方案。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副作用”或者消除“副作用”,提高療效,達到人們所期望的效果。

例如,關於減肥這個熱門話題中,病人或者顧客最擔心兩個問題:一是副作用問題;二是反彈的問題。其實,只要醫者(或者操作者)在接待病人(或者顧客)時,只要本著整體觀念,對其健康狀況和肥胖的本質作出一個整體判斷,然後再根據這個判斷制定包括飲食、起居、運動等在內的一整套減肥方案,那麼,在減肥中的這兩個棘手問題,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避免。

下面,我再講講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傳統中醫學和中醫養生的立法之本,是在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或養生方案)時必須遵守的原則。它最早是由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中明確提出的。

中醫到底學什麼?學理論?學方法?首要的是學習中醫思維

辨證論治,辨,就是分辨、辨析的意思;證,就是某個病發展到某個病理階段;論治(施治),就是制定治療(或養生)方案。辨證論治,綜合起來說,就是指我們診療一個病人時,首先要透過詳細的望、聞、問、切等收集病人有關的健康狀況的資料,然後根據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得出一個對於病人總的判斷,再根據這個判斷制定出完全適合這個病人的治療(或調理)方案,就叫辨證論治。

再說得通俗些,就是說我們在制定調治方案和養生方案時,要應儘量個性化,要因人而異,切不可死搬硬套,人云亦云。

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進行的養生保健行為,其實也應該遵守辨證論治的法則。也就是說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保健方法,包括在選擇食用一些保健品時也應如此。否則,這種養生保健行為,可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會帶來一些不良的後果。

一句話,自我養生也應該個性化(即辨證養生),才能真正受益於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