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都”再出發——走訪隴西中藥材產區見聞

如何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提升中藥材產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近年來,隴西縣著力培育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新增長極,提升“隴藥”品牌首位度,完善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和生態種植體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造西部乃至全國中藥材產業傳承創新發展高地,助推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隴西縣2021年中藥材種植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綠色道地、農機融合”的產業發展原則,根據“強龍頭、補鏈條、聚叢集”的發展思路,以“抓道地、提品質、保資源”為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總體目標,按照“產地道地化、種源良種化、種植生態化、生產機械化、追溯資訊化、產品品牌化、發展集約化及管理法制化”的要求,聚焦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35萬畝以上,逐步完善產業化經營體系、生態化種植體系、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

“中國藥都”再出發——走訪隴西中藥材產區見聞

種好一株藥

隴西素有“天下藥倉,西北藥都”之稱,其中藥材發展歷史源遠流長。藥材種植的好與不好,直接決定藥的療效,更影響中藥產業發展。

隴西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種植,把好藥材源頭關,出臺了《2021年中藥材種植實施方案》。並把中藥材工作重點放在進一步推進標準化種植上,在實現綠色高質高效發展方面,規劃了“一心一圃兩片帶”的建設重點。

“一心”,指在綠色標準化種植片帶內的福星鎮元頭坪村建設200畝高標準中藥材核心試驗點;“一圃”,即集中藥材良種繁育、種質資源保護和科技示範於一體,佔地200畝的中國藥都·隴西藥圃園;“兩片帶”,即以福星鎮為主建設2。85萬畝的綠色標準化種植片帶,以永吉鄉為主建設2500畝的生態有機種植片帶。

3月29日,記者來到福星鎮,田間人頭攢動、機器轟鳴,盡顯中藥材種植繁忙景象。

在福星鎮蔣家山村,一塊插有“蘭州交通大學實驗基地”牌子的田間,村民王清俊正在鋪設地膜,種植黃芪苗子。他先用鐵鍬挑開一道小溝,熟練地將一根根黃芪苗子均勻地平放,然後將苗子根部土埋,再鋪上一層地膜,露出黃芪頭,最後在黃芪頭蓋上一層土。

王清俊說,他家種植16畝藥材,這裡的5畝地是蘭州交通大學實驗基地。蘭州交通大學按照一畝藥材4個工人,一個工人100-120元,給他家給予種植補助。

“我家是脫貧戶,政府補助有機肥料45袋。”王清俊說,去年種植當歸八畝,收入4萬元,三畝藥材苗子還賣了1。6萬元。

“平栽藥材苗子,是最新研究出的一種藥材栽植新技術,平栽比豎栽生長得更好。”福星鎮人大主席汪孟在一旁講解說。

汪孟介紹,這一片正屬於隴西縣福星鎮元興流域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高塄村、蔣家山村、元頭坪村三個村種植當歸、黃芩、黃芪萬畝。每個村由合作社帶動農戶種植,合作社負責給農戶提供資訊、技術指導、售後服務,並在採挖期無償提供機器採挖藥材。

“省農科院、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14個單位的科研基地也在這裡。”汪孟介紹,這裡的每一塊田,均重點以標準化種植、無公害農藥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為主,從而加快中藥材種植綠色標準化程序。

這三個村717戶農戶,去年僅藥材種植一項,年人均收入就達到1。5萬元。

之後記者來到龐家岔村,站在村道邊放眼望去,一塊梯田裡,一臺大型藥材栽種機穿梭田間,七八名婦女不停地往栽種機箱裡投放苗子。駕駛員正是隴西縣振文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振文。

“一天最少可以栽種20畝,已種了260畝黃芪,還有240畝尚未栽種。”劉振文說,黨的政策確實好,肥料、地膜全由政府免費發放,合作社只負責購買苗子種植。

以前,劉振文種植馬鈴薯、玉米。2018年他開始種植藥材。去年合作社流轉龐家岔村52戶農民土地1000畝,購買了大小8臺農機,種植藥材毛收入400萬元。扣除人工、種子等成本,純收入200萬元。

“合作社常年用工十幾名,採挖季節用工多達20多人。”劉振文說,去年僅勞務工資支出就達20萬元。

常年在此務工的高雲彩接過話茬說,“我家四口人,老公身體一直不好,一個月能幹20來天,一年下來,也能掙個2萬多元。”

今年,隴西縣以“兩片帶”為建設重點,創新栽培模式、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融合,整合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探索提高中藥材質量、效益新途徑,打造綠色標準化核心示範片帶。

“中國藥都”再出發——走訪隴西中藥材產區見聞

選好一粒種

有人說,隴西藥圃園是“中國藥都”的種源庫,此說一點不假。

該園始建於2002年,是集中藥新品種引進馴化、種質資源保護、科技研發轉化、科普教育培訓、中醫藥觀光旅遊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產、學、研”試驗示範園。

在“隴西藥圃園種植平面示意圖”牌子前,農藝師張金文介紹,該園有5大功能,即新品種、野生品種引進馴化;中草藥種質資源保護;標準化種植試驗研究;優質種子種苗選育繁育;實習培訓及輻射帶動。

走進隴西藥圃園甘肅省中草藥種植資源庫標本室,中藥材標本琳琅滿目,應接不暇,有貼上的,也有瓶裝的。組培室裡面擺滿了不少小瓶、罐,裝得全是培育的種子。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要發展,種子是關鍵。中藥材也一樣,‘種子’是藥材的‘晶片’,要保護起來。”張金文說,隴西藥圃園常年栽種中草藥120多種,基因庫裡儲存的有86個品種1621份。

張金文介紹,隴西藥圃園已馴化款冬花、淫羊藿等64個品種,向大田推廣種植30個品種。透過馴化的好處在於,觀察野生藥材生長規律,瞭解其栽培模式,做到投入少、效益高。

記者看到,隴西藥圃園內建有200畝的種質資源圃和560㎡的種質資源庫,庫容量可達6萬份,種質圃活體儲存中草藥種質130多種。

張金文說,我省中藥材育種、選育起步晚,要完成一個品種,至少需要十年。有些品種,十年還不一定能選育出來。為迅速解決中藥生產良種缺乏的問題,隴西藥圃園從甘肅農業大學、定西市農科院等處引進了黃芪、黨參等部分品種上選育的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遴選出品質佳、抗性好、效益高的品種繁育推廣。從這幾年的科研成果來看,有18項申請為省頒地方標準。《一種中藥材的地膜育苗方法》、《一種中藥材的35cm地膜露頭栽培方法》等7項技術申請國家專利保護。

隴西藥圃園不僅成為藥材種子選育的基地,而且成為科研院所大學生實習基地,更成為省內外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基地。

隴西縣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中藥材基地。近年來,按照“提純與選育相結合,引進與選育相結合,公益性與商業化相結合的原則”,從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建設入手,打造道地良種(黃芪、黨參、柴胡、黃芩等)擴繁核心基地5萬畝,其中標準化育苗基地4萬畝,優質種子繁育基地1萬畝。重點依託正大藥業、民治藥業、稷豐種業、晟地農業、普爾康藥業等5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建設以黃芪、黨參、黃芩、柴胡、防風等品種為主的良種繁育基地1950畝。

在標準化種子種苗基地建設中,縣上重點在鞏昌(昌谷)、菜子、首陽、雙泉、碧巖、柯寨等6個鄉鎮,按照“1+5+200”的模式(1家龍頭企業帶動5家合作社,每個合作社種植200畝),持續推進中藥材種苗標準化基地建設,重點依託普爾康藥業、守旺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等11家大型企業和合作社,透過土地流轉新建種子種苗標準化示範基地。

同時,縣上在每個鄉鎮建成100畝以上集中連片中藥材育苗示範點1個,初步實現了藥材主產區戶均半畝苗的目標,降低農戶種植成本,輻射帶動全縣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達到5萬畝,確保全縣中藥材種植需求。

“中國藥都”再出發——走訪隴西中藥材產區見聞

建好一平臺

3月30日,記者在首陽鎮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看到,這裡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進進出出的運貨車輛擠得水洩不通。7400平方米的切片交易大廳裡,一個個攤位,擺放著一袋袋藥材樣品,密密麻麻,商家們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

上世紀90年代,首陽鎮建有一個30多畝的藥材交易市場。之後,隨著藥材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市場交易量的增大,原來的市場已不能滿足中藥材交易需要。

“這是2012年新建成的市場,從前年開始,改為常年交易,每天早上6點到上午11點交易,年交易量達60億元。”首陽鎮人大主席閆力說,首陽鎮10900戶村民中9000戶村民種植藥材和加工藥材,其中70%的農戶種植藥材,30%的農戶加工藥材,年加工切片3500萬噸。藥材加工成切片,可提高附加值20%。

在交易大廳門口,來自渭源縣路園鎮的馬西兵像往常一樣,將裝滿黃芪的微型貨車早早停放在市場,等待買主。他說,買主剛給出價一公斤22。5元,比收購價23元低,沒有成交。

馬西兵常年奔走於藥農與市場之間,專門做藥材收購與銷售。“去年銷售藥材100多噸,收入不錯。”馬西兵開心地說。

張金福與馬西兵不一樣,他家住交易中心附近,每天都來市場。他指著三種大小不一樣的黨參說,最好的一公斤一百多元,小點的七八十元,分等級銷售。

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工作人員史彤介紹,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佔地面積180畝,由甘肅江能醫藥集團投資建設,現有中藥材交易商鋪10棟5。96萬平方米、切片交易展廳1座7400平方米,另配套建設有公共服務中心、檢測中心、培訓中心等。

據瞭解,該交易中心日交易原藥材350噸、飲片60噸,年交易量達到20-30萬噸。常駐外地客商約3500多人,吸納就業1800多人。直接帶動發展中醫藥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5家,快遞物流企業8家,網店40多家,現已成為西北最大、全國最重要的中藥材原產地交易市場之一,也是隴西與全國各大中藥材市場對接的重要平臺。

現代物流及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相比之下,傳統的交易模式存在交易成本高、質量不穩定、資訊不對稱、違約較多等問題,亟待轉型升級。2017年2月,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投資2。4億元,建成臨時倉儲區、交易展示培訓中心、中醫藥文化博覽館。

史彤介紹,交易中心服務於中藥材產業鏈各環節,集交易、交收、倉儲、物流、檢測、融資、質量溯源服務於一體,運用全新的“網際網路+中藥產業+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的服務模式,引領中藥材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有效解決產業上下游客戶資訊不對稱、買(賣)藥難、交易成本高、融資難、質量不確定的問題。

在中藥材交易市場另一頭,藥材苗子交易市場也十分火爆。偌大的市場,出售苗子的車輛一輛挨一輛。購買苗子的農民穿梭於賣主之間,尋求價格適中的好苗子。

“黃芩,一斤10元,一般的苗子一斤6元。我家今年種植5畝黃芩、黨參苗子,雖然價格沒有去年好,但苗子賣得快,就剩這6袋了。現在賣了三萬元,錢都已經裝進口袋啦!”來自雙泉鎮的史耀賢用手指著上衣口袋笑嘻嘻地對記者說。

“中國藥都”再出發——走訪隴西中藥材產區見聞

管好一品牌

如何打造“中國藥都”品牌?

隴西縣開出“藥方”:構建中藥材質量安全工程,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從中藥材溯源和中藥材質量檢測入手,提高藥材質量安全監管資訊化、標準化水平,增強隴藥市場競爭能力。

在中藥材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中,隴西縣以甘肅數字本草檢驗中心為基礎,加強對中藥材產地環境動態評價、中藥材質量檢驗檢測、原藥有害成分鑑定,中藥材有效成分及農藥殘留量、重金屬、農業投入品的檢測化驗等。年檢中藥材不少於4000批次。另外,加大縣內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監測力度,年抽檢產地及交易市場種子種苗不少於600批次。並對生產交易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從而規範市場交易,從源頭上保障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

完善道地中藥材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是給每一件成品藥材建立了完整的質量“檔案”。

隴西縣按照統分結合、佈局合理、全面覆蓋的原則,重點圍繞產地環境監測、投入品監管、中藥材質量檢測等環節,在中藥材核心示範區分片區建立中藥材質量安全監測點。試點探索研究紅外光譜技術,建立道地藥材鑑定溯源大資料系統,解決道地藥材摻假等問題。

同時,督促相關企業、合作社落實“兩證一標識”追溯管理制度,逐步實現所產中藥材“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質量可查、責任可究”,從源頭上確保中藥材質量合格。

隴西縣在確保現有17個鄉鎮、8個重點村、25家生產經營主體追溯點正常執行的基礎上,下一步,將加強對鄉鎮、村、生產經營主體技術人員的培訓,完善田間生產檔案,強化生產經營主體的安全責任意識;試點對接全縣商務、農業中藥材追溯及生產經營企業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鼓勵支援企業運用國際通用的編碼技術、條碼自動識別技術、網路通訊技術、資料庫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研究開發中藥材生產溯源管理系統,實現中藥材質量控制的全過程條碼追溯,提高中藥材質量安全監管的自動化、資訊化、標準化水平。

據瞭解,隴西縣將多渠道爭取資金,力爭年內中藥材生產經營主體追溯試點增加到50家,全面覆蓋縣域內中藥材種植、加工、倉儲各環節,初步實現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全過程的產品資訊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

隴西縣制定了《隴西縣道地中藥材產地初加工管理辦法》和《隴西縣道地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技術規範》,逐步實現中藥材產地初加工的規範化、標準化、規模化。

按照“規範提升、整合重組、集團發展”的思路,市場監管人員緊盯“八化”目標,推動中藥材加工提質增效,使隴西中醫藥產業成為富民強縣支柱產業,打造中藥材產地初加工特色村鎮,逐步最佳化完善全縣中藥材初加工產業佈局。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俞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