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教你如何區分:風溼性、類風溼性還是痛風性關節炎

#秋季健康不打烊#

關節紅腫熱痛是非常常見的疾病,特別是老年人更是多發,患者就知道我有關節炎了,但到底是何種關節炎就不清楚。常見的關節炎有骨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及痛風性關節炎等。絕大部分民眾是分不清楚的、一有關節疼痛,就說我有風溼或痛風。其實內科常見的就是後面的三種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及痛風性關節炎,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三種關節炎的區別吧。

一文教你如何區分:風溼性、類風溼性還是痛風性關節炎

一、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是屬於代謝性疾病,我相信大部分人還是有所瞭解的,知道是因為尿酸增高所引起的關節炎。由於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不合理,高嘌呤飲食、喝酒等。患高尿酸血癥的患者明顯增多,自然而然患痛風性關節炎的患者也就增多。這個診斷還是比較容易:好發於中老年人(現在發病也年輕化了),一般男性多於女性,檢測血尿酸、結合病史、結合患者症狀體徵如關節紅腫熱痛(急性發作時)、痛風石形成、後期的關節變形等。治療以控制飲食、降低和排洩尿酸為主,急性發作時(如未服降尿酸藥物)以止痛為主,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一文教你如何區分:風溼性、類風溼性還是痛風性關節炎

二、類風溼性關節炎(RA)

類風溼性關節炎(RA)是屬於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80%發病於35-50歲,女性患者2-3倍於男性,但現在年老患者在增加。主要表現:關節晨僵、活動後減輕;有關節痛和壓痛:多為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還有足趾、膝、踝、肘、肩等關節,多呈對稱性、持續性、但也時重時輕;關節腫脹、多呈對稱性;後期有關節畸形,呈“天鵝頸”樣及“紐扣花樣”等,表現腕和肘關節強直。理化檢查:血、C反應蛋白增高,類風溼因子約75-80%陽性,抗環瓜酸肽抗體特異性比較高、陽性率為93-98%等,影像學檢查可以輔助診斷。治療:對症止痛、免疫抑制劑(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羥氯喹等)、糖皮質激素(潑尼松)、植物藥製劑(白芍總甙、雷公藤等)以及生物製劑等等。

筆者近來就遇到多位診斷RA的女性患者,年齡均>65歲。其中有一位女性、75歲,反覆多關節疼痛腫脹6年,右膝疼痛再發並加劇一週入院。患者訴6年來一直是有風溼痛(具體情況不清),以為是風溼性關節炎,家屬說是痛風。入院後完善檢查:血沉38mml/h、crp29。25ug/ml、超敏crp>7。5ug/ml、尿酸360umol/L;查類風溼因子75。3IU/ml、抗環瓜酸肽抗體>200Ru/ml。此時,診斷比較明確為類風溼性關節炎。

一文教你如何區分:風溼性、類風溼性還是痛風性關節炎

三、風溼性關節炎

在瞭解風溼性關節炎前,必須先了解風溼熱(RF)。RF是因A組鏈球菌感染咽部引起的遲發性、非化膿性後遺症。RA表現多種多樣,主要以關節炎、心臟炎、舞蹈病、皮下結節和邊緣性紅斑為主,有些可以形成風溼性心臟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最常見發病人群是5-15歲兒童。由於現在生活及醫療水平大幅提高,發病率也呈大幅度下降,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RF發病率還是比較高的。

風溼性關節炎只是風溼熱這病的一種表現,診斷不難。一是有鏈球菌感染的病史;二是多種症狀表現,包括關節炎、心臟炎、舞蹈病、皮下結節和邊緣性紅斑等;三是結合輔助檢查抗“O”陽性、血沉CRP可以增快、如咽拭子培養鏈球菌陽性更加可以診斷。治療以抗鏈球菌、抗風溼(非甾體消炎藥、潑尼松)等對症支援治療。風溼性關節炎主要治療及時,一般不會留有後遺症、特別不會有關節的後遺症如關節變形等。

一文教你如何區分:風溼性、類風溼性還是痛風性關節炎

總結,普通百姓只有有關節痛就以為是風溼痛,而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炎雖然都是以關節紅腫熱痛為主的表現,但三個疾病屬於不同機理、不同型別的病。這三個病的發病機制、病因、好發人群、關節及關節以外的表現、治療、轉歸等均有不同。所以、對於同症不同病,我們宜儘早診斷,早治療、預後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