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投入近億元,抗旱還得靠老天

半月談:投入近億元,抗旱還得靠老天

農民在田間安裝水利設施 王曉 攝

半月談記者 葉婧 郭雅茹 範帆 侯文坤

2019年以來,部分地區發生旱情,抗旱形勢非常嚴峻。而一些花重金建造的水利設施,在旱情面前,卻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由於地方財力有限,村組集體經濟十分脆弱,小型水利工程政府管不到,集體管不好,個人管不了,不少設施廢棄閒置,一些渠道千瘡百孔、帶病執行。部分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缺水,特別是山區缺水嚴重,抗旱能力弱,成為制約當地鄉村振興的一大短板。

等老天爺下了雨,玉米才長出來

半月談記者在華東一省份中南部某縣採訪發現,一片玉米地裡,有的玉米種下一個多月才剛剛長過膝蓋。據當地村民反映,因為澆不上水,等老天爺下了雨,玉米才長出來。

據瞭解,這個縣曾先後兩次入選全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重點縣建設專案。僅2012年,專案投資就達9837。51萬元,全部用在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上。

首批受惠的一個村子的村民說,看著有機井、有井、有裝置,但用不上,裡面沒水,自己一次都沒有用過。半月談記者在泵站看到,本應該一頭接入泵站,一頭伸入水池的管道被丟棄在一邊;泵站的牆上掛著灌溉裝置的使用記錄本,上面僅有一次使用記錄。

建好的水利設施卻沒人用,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山東農業大學水利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劉經強告訴半月談記者,從總體來看,近幾年,農業示範園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田水利的建設、管護情況較為理想,但散落在大田中的農田水利專案建成後,無人管理、難以管理是常態。

不少水利設施壞的時候沒人發現,發現的時候用不了。“通常情況下,農田水利的管道里是沒有水的,所以老百姓也不知道,磕了碰了或者施工壓壞了哪一處。只有在澆地的時候,開啟閥門發現沒水,才知道壞了。可是那時候,往往又沒有經費和專案進行維修了。”劉經強說。

半月談記者在華北某省發現,多數縣有50~60個小型水庫,最多的縣有100多個。水庫多為公益性,沒有收入,當地每年的小型水利維修經費,遠遠不能滿足當地需要。

“沒錢,只能是先緊著最緊要的地方修,其他的小毛病先放放。放著放著,小毛病就成大毛病了。這就造成本來一筆‘小錢’能解決的事,非得等問題大了,用‘大錢’解決。”某縣一名水利部門工作人員表示, 因為維養經費不足,一些水利設施顯得很破舊,老百姓以為這些設施不用了,加劇了人為破壞。

水利設施成“明顯短板”“最大硬傷”

半月談記者從水利部門瞭解到,從總體上看,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農村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

水利設施老化、萎縮嚴重。半月談記者瞭解到,有的地方提灌站仍是上個世紀修建的,目前處於廢棄狀態;從水庫到農田的主幹渠大多是上個世紀修建的土渠,部分渠道基本沒有疏浚過,乾渠、支渠老化損壞嚴重,大渠變小渠、長渠變短渠、深渠變淺渠、渠系變耕地現象較為普遍。

半月談記者在華北地區一個灌區走訪看到,該渠道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有多處坍塌,部分地段跌落的石塊和土塊覆蓋了半個渠道,一些地方渠道護坡的石塊已經大半脫落,大量土層裸露在外,渠道底部基本沒有防滲措施。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會以為此處是山上的普通土溝。

因為渠道破舊,閘所放水時不敢放大水。水少了,村民需要灌溉用水時,只能自己拿著水管和水泵到附近的水源地抽水。中部某省份的一位村支書說,村裡今年7月中旬就出現生產生活用水困難的情況,本來村裡有一條連線水庫的土渠,但因為年久失修,跑冒滴漏,引到村裡的水量有限。

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欠賬多。在華東地區一省份,大型灌區改造專案規劃(1999~2020年)時間跨度過長,人工費、材料費大幅上漲,中央2014年之前僅補助1/3,省級2011年之前沒有補助,但灌區多處於糧食主產區和欠發達地區,地方財力差,難以足額落實工程建設資金,導致目前尚有16億元市縣配套資金未落實。

在田間工程方面,不少地方在取消農村“三提五統”和“兩工”之後,儘管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水利投資不斷增加,但仍趕不上過去農民投資投勞的力度。

中部地區某市農村水利設施建設、養護面臨的情況就是如此。農業稅和“兩工”取消後,新的投入機制未建立,地方財政也沒有足夠能力安排資金支援小農水建設。這就導致地方往往是先把國家投資的錢花完了,地方財政就配不上錢了。資金方面的短斤少兩,就必然導致工程建設方面的偷工減料。

田間工程配套水平不高,管護難。新一輪機構改革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職責已整合至農業農村部門,但從全國層面來看,“重建輕管”的突出問題沒有太大改觀。農田水利工程建成後,往往交給鄉鎮、村集體甚至個人去管護,沒有明確的管護責任,也沒有穩定的維護費用。“如果管不好,水利工程有等於無。一條管道出了毛病,常常整個水利系統都不能用了。”劉經強說。

與此同時,隨著種糧大戶漸成農業生產主體,過去靠家家戶戶集體出工維護農村水利設施的方式已難以持續。而種糧大戶流動性大,依賴他們進行有效管護也不現實。“土地流轉協議大部分兩年一簽,在水利設施上投入划不來;且近幾年種糧利潤下滑,大家投入意願更低。”南方某省份的一位種糧大戶說。

基層水利設計施工單位能力參差不齊。受訪專家向半月談記者反映,一些地區最近幾年委託的水利設計施工單位中,好的團隊有較為完整的學科背景,能夠保障專案安全和後期技術支援;但很多小的設計院,專業配套不全、學科結構不全,甚至連設計都不合格。

比如,一些小的設計院,沒有專業知識,不管地下有水沒水,都先設計上地下取水孔。有的開啟機井就沒水,有的運氣好,有一點水,但根本不能滿足用水需求。有的泵站蓄水池過淺,有的小農水專案管道過粗,還有的水利設施建好後沒有通電……這樣的農田水利工程,必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農業用水被擠佔的情況比較普遍。多名受訪者反映,大型水庫基本都是城市水源地,市場化運作之後,水庫也需要考慮自身效益,基本不給農業供水。“我國水資源緊缺,早些年修的大型水庫主要把水供到城市,用於生活和工業用水,順序是保民生、先工業、後農業。”劉經強說。

農田水利急需補短板

基層幹部建議,要進一步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投資建設水利設施的主導作用,確保地方財政有穩定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搞好農業領域招商引資工作,探索完善小農水設施管理辦法,吸引更多的農村資本、社會資本等投入水利設施建設。

同時,基層“重應急修復,輕日常維護”的局面亟須轉變,應加大因地制宜的維養模式探索力度,實現管護工作日常化。

有地方開始研究建立水利設施維護基金制度。對所有公益性水利設施建設,不管投入資金源於何地何人,都按工程專案的總投資額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預存到專門賬戶,集中用於小農水專案後續維護。

湖北棗陽市則根據小農水工程不同功能劃分和群眾意願採取不同管護模式:對以國家或者集體投資為主,以農業灌溉為主的小型水源工程實行委託管理的管護模式;對以種養殖業為主的小型水源工程或者受益戶較少、適宜賣斷的工程,實行拍賣管理模式;對適宜承包管理的水利工程,將工程的經營管理權發包給承包者。

相關人士還表示,基層要解決農田水利工程受益者的“等靠要”思想,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在政府採取相應定額補助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鄉村能人組織村民管護,或將農田水利設施一併納入種糧大戶土地流轉範圍,發揮規模經營大戶、家庭農場的示範引領作用,落實先建後補和專案實施主體的作用,逐步形成建用管一體化模式,積極引導群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探索出有效的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機制。

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維護也離不開基層水利人員的技術指導和幫助。目前,大部分基層水利單位技術力量十分薄弱,亟須補齊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的短板。

當然,還要教育組織農民群眾,全民興水,全面節水。強化水是國家管控資源的意識,配合水利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強化水是商品的意識,自覺交納水費;強化節水觀念,自覺改進粗放型用水方式;強化興水人人有責的觀念,自覺維護水利設施,積極參加水利建設。

(來源:半月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