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楊西|撰文

歷代畫家喜畫荷花,有的源於荷出淤泥而不染而花開成蓮的佛性,有的源於對花中君子高尚品格的讚美;民間畫家則借其寓意抒發對和諧幸福的嚮往。無論出於什麼情感,都將畫荷這一文化時尚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

梁元帝蕭繹“……有《鶼鶴陂澤圖》、《芙蓉蘸鼎圖》,並有題印。傳於後。”

《芙蓉蘸鼎圖》中的芙蓉就是荷花,此畫雖已失傳,但卻可以知道這幅《芙蓉蘸鼎圖》,是一幅最早單獨描繪荷花的作品。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宋 李嵩《花籃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梁元帝時期,文物典籍充牣內府,朝廷的大臣們頗多好古嗜奇之風,喜用古之銅器養花。據《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四·齊武帝諸子》記載:

“晉安王子懋,字雲昌,武帝第七子也,諸子中最為清恬,……廉讓好學。年七歲,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罌中稍有根鬚,當世稱其孝感。”

這個故事說的是眾僧以銅罌盛水供養蓮花,子懋虔誠禮佛、淚流滿面感動佛祖,其母病情好轉,罌中之蓮梗長出根鬚,一時傳為佳話。

我想梁元帝本人是躬行孝道之人,其所畫《芙蓉蘸鼎圖》一定與這個故事有關。

梁元帝有一首《採蓮賦》:

“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

……

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故以水濺蘭橈,

……

泛柏舟而容與,歌採蓮於江渚。”

可見梁元帝是一個愛荷、吟荷、畫荷之人。他一生畫了大量荷花精品,只可惜未曾儲存下來,我們無以閱其真容,實乃遺憾!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宋 佚名《太液荷風圖》 臺北故宮藏

五代時期專以荷花入畫的作品就多了,黃居寀的《晚荷郭索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一時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高峰,湧現出一大批描繪荷花的畫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

南北朝時廣建寺廟,荷花被視為佛教聖物,廣泛地運用到寺廟的壁畫中。

因為朝代的更替、戰火的破壞,很多原畫都未能很好地儲存下來,但從出土的漢代墓室壁畫上可見很多手持荷花禮佛的情節。

顧愷之為東晉時傑出畫家,才華橫溢,人物、山水、花鳥無一不精。

他在《洛神賦》一畫的創作中,根據曹植“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的描述,以細膩的筆法,描繪了荷花風姿綽約的神態,恰到好處地烘托出曹植與洛神的愛情,使《洛神賦》成為流傳千古的國畫精品。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宋 顧愷之《洛神賦》區域性

隋唐時期荷花作品與南北朝風格有了明顯的區別,它已經從景物陪襯脫變為獨立形態,以單幅面目出現在屏風及廳堂、寺院的牆壁上。

據《宣和畫譜》記載,邊鸞的《鷺下蓮塘圖》,周滉的《荷花鸂鶒圖》、《芙蓉雜禽圖》就是這一時期描繪荷花的精品

,可惜這幾幅作品都未曾流傳下來,我們只能遺憾地從同時期畫家的作品中,體會畫面的精神風貌。

這幅《御園採蓮圖》是唐代畫家李思訓的作品,雖然它不是描寫荷花的單幅作品,卻讓我們看到距我們一千多年的畫家,就已經將繪畫的觸角伸入到民俗畫創作的領域,由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絕妙的創作精神。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唐 李思訓《御苑採蓮圖》

李思訓在他的這幅畫上,以宮苑夏天的景物為表現物件,畫面上宮殿庭院樓臺亭閣,山巒疊翠湖光粼粼,蓮葉臨風紅荷豔麗。幾隻採蓮的船篷在湖水中盪漾,岸上、湖中彷彿處處充滿著歡聲笑語。

在畫法上,他採用白描的手法,先將宮殿、樓臺等建築一一仔細勾出,再勾出船篷及船上的人物;然後再用稍濃的墨畫出近景的山石,用淡墨畫出遠山,雲霧則以留白法空出。待整個畫面完成之後,再以淡墨進行渲染,層層遞加,直到滿意為止。然後根據物件隨類賦彩,或石綠,或石青,或赭石,或翠蘭,最後施以金粉勾線,整個畫面富麗輝煌而又典雅。

五代十國名家中,擅長畫荷花的畫家,首推黃荃父子及徐熙,素有“黃家富貴、徐氏野逸”之稱。

這幅《晚荷郭索圖》就是黃居寀的作品,無款,籤題黃居寀作。黃居寀便是黃荃之子,據畫譜記載:

“居寀之畫鶴,多得荃骨,其有佳處,亦不能決其高下,至於花竹禽雀,皆不失荃法。”

由此可見,黃居寀的藝術完全繼承了黃荃的藝術風格。《晚荷郭索圖》中,黃居寀畫了一隻螃蟹爬在蓮蓬上,蟹及蓮蓬均採用小筆精勾細勒,筆法勁挺沉穩,填彩濃厚華麗,妙得自然。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五代 黃居寀《 晚荷郭索圖》

徐熙為五代南唐時期的傑出畫家,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價徐熙:“以墨筆為主,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迴出,別有生動之意。”

沈括的這個評價,已將徐熙的繪畫風格勾出了一個大致輪廓,徐熙的代表作卻沒有得到證實,在此我也就不再牽強附會了。

郭若虛在論《徐黃異體》中寫道:

“多準確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鳥淵魚,今傳世鳧雁、鷺鴛、蒲藻、蝦魚、叢豔、折枝、園蔬藥苗是也……”

,其筆下的形象形骨清秀,用粗筆濃墨草草寫枝葉萼花,略施淡彩,使色不礙墨、不掩筆跡,創“落墨法”,後來畫家對徐熙野逸的畫風十分喜愛。有人說:“江南花鳥,始於徐家”,也有人說:“骨氣風神,為古今絕筆”;

米芾就曾經說:“黃荃畫不足收,易摹;徐熙畫不可摹。”

可見他對徐熙的推崇。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五代 徐熙《飛禽山水圖》 上海博物館藏

宋代畫家,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宋徽宗。在他的主持下編撰了《宣和畫譜》,成立了宮廷畫院,將一大批畫家組織在宮中進行各種題材的創作,有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及瓜果,這個舉措在中國畫史上應視為輝煌的一段。

宋徽宗本人也進行繪畫創作,他的繪畫主要在工筆畫上,其代表作有《珍禽圖》、《午門祥瑞圖》及《池塘晚秋圖》。這一時期湧現出一大批花鳥畫名家,如馬興祖、趙昌、崔白、蘇泂、馮大友。這幅馮大友的《太液荷風圖》就代表這一時期的畫風,畫面上碧葉連天、荷花搖曳;空中彩蝶飛舞,池中野鳧徜徉,一派風和日麗的景象;典型的院體畫風格。

《出水芙蓉圖》是吳炳的代表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面上一朵盛開的出水紅荷,襯以碧綠的荷葉,葉下三枝荷梗交叉;荷色豔麗雍容華貴,荷葉蒼翠隨風飄逸。荷花是以俯視的狀態描繪,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荷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及作者觀察事物的細心,的確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李嵩的《花籃圖》也是這一時期的佳作。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南宋 吳炳《出水芙蓉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畫家畫荷的高手很多,如趙孟頫、王淵、王冕、張中,其中張中就是突出的代表人物。

這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枯荷鴛鴦圖》就是他的得意之作,自然天成、不尚雕飾,提倡水墨寫生為主,開創了文人畫的新路。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元 張中《枯荷鴛鴦圖》 臺北故宮藏

說到元代畫家不能不說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元朝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梅花屋主,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

。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性格孤傲鄙視權貴、輕視功名利祿,以描寫田園隱逸生活為主。

王冕最擅長畫荷花,小時候因家境貧寒,白天替人放牛,晚上才是自己畫畫的時間。

有一天王冕在池塘邊放牛,忽然下起一陣雨來,雨停了,塘裡的荷花和荷葉被雨水一衝越顯嬌美,他看了後非常喜愛,便產生了把它畫下來的衝動。於是便買了紙和筆開始描摹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後終於越畫越好,畫出了荷花的風韻。

明代畫家畫荷,工筆畫應為邊文進、呂紀、周之冕,寫意畫則非陳淳、徐渭莫屬。

這幅《蓮渚文禽圖》是周之冕的代表作,幾株欹正仰俯的荷葉,荷花或含苞欲放,或迎風盛開,姿態不同各俱其韻;池中蘆葦、水草交叉掩映,一對鴛鴦正在水中慢慢地遊動;荷梗上的一隻翠鳥正展翅欲飛,整幅作品景物描寫生動,情趣盎然,兼工帶寫畫面清秀;用筆靈動設色淡雅,說它是這一時期繪畫精品,實不為過。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明 周之冕《蓮渚文禽圖》 南京博物院藏

周之冕明代畫家,字服卿,號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擅長花鳥畫創作。注重觀察體會花鳥的形態與神情,畫法兼工帶寫,人稱“勾花點葉法”,其寫意花鳥最具神韻。

呂紀的《荷渚睡鳧圖》、《殘荷鷹鷺圖》,林良的《荷塘聚禽圖》,邊文進的《蓮蒲松蔭圖》、《荷塘禽戲圖》都是這一時期畫荷的代表作,,湧現出一大批畫家,如邊文進、呂紀、周之冕、沈周、林良、陳洪綬、陳淳、徐渭。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明 呂紀《殘荷鷹鷺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徐渭是明代水墨大寫意畫的開山鼻祖,他的繪畫風格的形成與他一生的坎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521年3月出生於紹興山陰,字文長,號青藤老人、山陰布衣等,

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

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

徐渭幼年因家庭變故,而未能體會父母之愛,性格孤僻。6歲讀書,9歲便能作文,10多歲時仿揚雄《解嘲》作《釋毀》享譽鄉里,被紳士們稱為神童。成年後的他,所作詩文恣露胸臆、奇傲放縱。21歲入贅紹興富戶潘氏,隨岳父遊宦廣東陽江一帶。在浙粵兩地的往返中,他曾登滕王閣、遊梅嶺,沼途吟詩作賦,這一時期是他有生以來最為開心的日子,還與山陰沈煉、柳文結成文社,被譽為“越中十子”。

徐渭20歲考中秀才,可是此後八次考試都未能中舉。岳父的去世使他遭遇人生中又一次大的災難,房產、田產被鄉紳霸佔,27歲時妻子潘氏因病去世,給他又一次精神打擊,人亡家破。

徐渭一生一波三折,他的畫中融入了自己悲慘一生的遭遇與痛苦,所以他的畫風寂寞苦澀,用筆老辣,橫塗豎抹不拘一格。

平生喜畫荷花,畫時以濃淡墨勾勒點厾完成,從不施以色彩。“從來國色無裝點,空染胭脂媚俗人”是他題《墨牡丹》畫上的詩句。

這種思想同樣也體現在他的荷花圖中,這幅《墨荷圖》,他先用筆將兩支荷花一左一右安排在畫的中央,然後以濃墨大筆點厾出一俯一仰兩片荷葉,使濃墨更好地突出畫中兩朵荷花的潔白高雅;再以筆上剩餘的殘墨勾出荷葉的背面,使荷葉更顯蒼潤。荷花的梗以淡墨枯筆寫成,乘勢畫出池塘中的葦草,既交待了環境又增加畫中情趣。畫面下方隨意點了幾點表示浮在水面的浮萍,對整幅畫的重心起到了穩定的作用。畫面右上角題詩一首,整個畫面神形兼備、遺韻深長。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明 徐渭 《墨荷圖》

這幅《墨荷圖》看似隨意,實則匠心獨運。

逸筆草草荷花俯仰含情,高潔清氣躍然紙上,這正是畫家一生命運多舛,遭遇坎坷懷才不遇而性格不變的精神寫照。

他潑墨揮灑、筆走龍蛇,不拘泥於荷花嬌豔玲瓏的特徵,而以水墨描繪,有意改變荷的特性,賦予其高雅脫俗的品格,充分顯示了徐渭以物寄情的繪畫技巧。其用筆用墨揮灑放縱,與他放縱不羈的性格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整幅作品以草書用筆完成,將中國畫情感為上的大寫意精神,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為文人畫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天地。

徐渭畫荷的作品很多,如《黃甲圖》、《墨荷圖》及《墨花九段圖卷》,都是他一生畫荷精品。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清 石濤 《荷花圖》

清代畫荷花的畫家,有石濤、金農、邊壽民、惲壽平、高鳳翰、馬荃、黃慎、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為開宗立派之人,他原名朱耷(1626年—約1705年),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親國戚,明亡之後削髮為僧

。其一生經歷坎坷,曾一度喪失生活的勇氣,以至精神失常,在寺廟主持的開導下,選擇禮佛修性,在繪畫中尋求一片淨土。他的祖父朱多炡和父親朱謀覲都是一代畫家,身為宗室的他從小受父輩的藝術陶冶,繪畫上早就具備紮實的根基。

八大山人36歲的時候,帶著母親和弟弟在南昌的天寧觀居住,

他將天寧觀改建為“青雲圃”,從此便成為此處的開山祖師,後人為其建立“朱真人功德堂”牌位。

朱耷62歲的時候,將道院交給他的徒弟主持,正式以“八大山人”名號題詩作畫,四字連起來“亦哭亦笑”,以寄託對世事哭笑皆非的悲憤之情

。後來他的好友澹雪因觸怒縣令死於獄中,他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了一個草房,題名為“寤歌草”。當時詩人葉丹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

“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這首詩可以說是八大山人的人生寫照,從此他在“寤歌草”中度過了孤寂、冷傲、痛苦、貧困的最後時光。

八大山人一生的悲慘遭遇及他特殊的身世,給他的畫蒙上一種苦澀怪異的面紗,畫面上呈現給觀眾的是奇奇怪怪的鳥、傻頭傻腦的魚,頭重腳輕的石頭或樹;他畫的山總是光禿禿的山,荒寒而蕭疏;筆下的荷花更是使人費解,葉不像葉,花不像花,畫花卻不點蕊,如他的《荷花翠鳥圖》就是如此。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清 朱耷《荷花翠鳥圖》 上海博物館藏

他沒有其他畫家荷花圖中的豔麗豐腴,也沒有荷塘清趣圖中的清新野逸;因為這些都不是八大山人想要表現的。

一個前朝遺民亡國異鄉的憤慨,復國夢想難以實現的怨恨;痛苦、孤寂、高傲、嫉俗在他心中形成的死結,才是他難以釋懷的根源

。死不能死,活又無法活,只能將這種國仇家恨的情感,在這素紙上瘋狂地發洩。所以他畫的鳥,畫的魚都是翻著白眼;他的荷花都是被團團濃黑的墨包裹著,很難見到光明。那沒有蕊的荷,彷彿不是荷而是他自己,認識到這點,八大山人作品中的一切怪異和神秘,也就見怪不怪了。

他畫上的題句“失群強項傷心鳥,張口無聲瞪眼魚”、“墨點不多淚點多”,就是他對自己作品最好的詮釋。

他晚年作品的取向和他對人生的看法,已經形成高度的統一,做到畫中有我,我中有畫。所以他下筆看似漫不經心、隨手拈來,乾溼濃淡、借位避讓;遠近疏密筆筆都在古法之外,而意境卻在法度之中,他已經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達到忘我的境界。

清代邵梅臣在《畫耕偶錄·論畫》中寫道:

“筆墨間神與趣會,書畫妙境也,古人作畫,用筆潤而用墨幹,粗、細、濃、淡各有妙決。餘能領會,而筆墨神趣,終不能得古人萬分之一。畫筆寧拙毋巧,作寫意畫,尤不可以南北宗派橫於胸中……”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明 陳洪綬《荷花鴛鴦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昌碩是清末畫家,他的畫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畫風繼承了徐渭、八大山人、石濤及揚州八怪潑墨大寫意的路子

。兼收幷蓄、融匯貫通,以最傳統的藝術元素和審美情趣,開創了自己嶄新的繪畫風格,成為承前啟後的一代。

1844年吳昌碩出生於浙江孝豐一個讀書人家庭,幼年跟隨父親學文習畫、刻印,生活還算平安清靜。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決戰浙西,他全家躲進大山,弟妹先後死於飢餓,他也因此在湖北、安徽一帶逃難,靠打短工度日。

1885年得中秀才,

民國元年到杭州與朋友一起商量籌辦西泠印社,第二年西泠印社成立,他被推舉為首任社長。

從此在書畫的創作道路上,進入到成熟發展時期。

吳昌碩的一生,荷花是他畫得最多的題材。這幅《露氣》是他77歲時的作品,畫面上以三片荷葉,或正或側在紙的上半部構成險峻之勢,然後按右三左二畫出五支荷梗,將險峻迴歸平衡;在頂部安排一朵半開、一朵未開的荷花,半開之荷花頭碩大,給人一種清香四溢之感。用筆用墨上,以大筆濃墨寫出三片荷葉,順逆並用、逆入平出,墨中含有充足的水份,使畫面呈現水墨淋漓的效果;荷梗是以筆中所含淡墨寫成,蒼潤之極。整個花頭用筆靈動、堅挺有力,恰到好處地表現荷花晶瑩高潔的品格,且為一氣呵成。

這幅水墨荷花圖,充分地體現吳昌碩在繪畫中“畫氣不畫形”的藝術理念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吳昌碩 《露氣》

吳昌碩畫荷的代表作有《一花一世界》、《古月》、《乾坤清氣》、《古香》、《惟愛芙蕖消永夏》等。

畫中大塊的水墨衝撞,渲染出荷塘的幽靜空寂;花頭或勾勒或點厾,或淡墨或潑彩,縱筆率真、樸實自然,往往於不經意中表達出生澀、古拙的意趣,給讀者留下豐富的聯想

。後來的畫家,齊白石、張大千、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望雲、王個簃、王雪濤、李苦禪,都深受其影響,成為他這一畫風的繼承者。

張大千、齊白石是近代畫壇兩位大家,人稱“南張北齊”,都受吳昌碩畫風的影響,上溯徐渭、陳淳和八大山人。

雖然給當代畫壇及社會留下不小的名望,但他們的作品我認為並沒有多少震撼人心的地方,他們的成名似乎都有其偶然或政治的因素。

我先來說說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出生在四川內江書香門第之家,1917年東渡日本學習染織,課餘時間堅持繪畫學習。1919年完成學業回到上海,以賣畫為生。因其沒有人的提攜,加上沒有名氣,畫故而不好賣。迫於生計,便以仿製四王、石濤、八大的作品以餬口腹。

1935年,應徐悲鴻之請,任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1947年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張大千一生經歷頗為豐富,怨我不能一一列出。

1949年離開祖國雲遊海外,他的名聲也就從海外慢慢傳入內地。無論他的一生有多少成就,別人如何吹捧,縱觀他的作品始終離不開“臨摹抄襲”四字,沒有多少自己的創造

。他筆下的荷花千篇一律,葉就是那幾片,花也就那麼幾朵,整幅作品俗不可耐,散發著一股銅臭味;不像徐渭、八大、吳昌碩一幅有一幅的構圖,一幅有一幅的風韻,使人看後賞心悅目。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張大千《荷花圖》

齊白石的作品與張大千不同,其中雖然少了許多抄襲的因素,所畫荷花始終脫不開吳昌碩的影子,連字都是學吳昌碩的樣子,他的成名更是出於偶然。在北京賣畫時得與陳師曾認識,陳師曾是名震京、滬的名家,看他為人忠厚,便細心地指點於他,讓他學習吳昌碩的東西。當陳師曾把吳昌碩的作品給他看後他激動不已,立刻寫詩一首:

“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可見他對吳昌碩畫的佩服。

至此以後,

他經常去陳師曾處,還讓人給上海的吳昌碩帶信,敘述自己的敬仰之情。吳昌碩見他信中言真意切,給他寫了畫價潤格

,寫潤格在當時可是一個特大的面子,不是門內弟子吳是不會給寫的。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陳師曾《荷花圖》

齊白石在繪畫上的刻苦之情也打動了陳師曾,於1922年將齊白石的畫,與吳昌碩、陳半丁的畫一起帶到日本展賣。

陳師曾將齊白石的畫價標得很高,對方一看便讓人打聽,發現齊白石的畫在國內很低,便派人前往國內購買,企圖大賺一筆。陳師曾得知這一訊息,便打電話通知國內畫店將齊白石的畫上漲20倍,待對方趕到國內,一看齊白石的畫價的確很高,就電報回覆“國內行情”,這一下使齊白石的畫在日本被一搶而空。

齊白石在得知自己的畫在日本大賣,高興地賦詩一首

“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

詩中充分地表達了齊白石激動興奮的心情。多年後他在談及此事時說:

“這都是師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遠忘不了他的。”

齊白石的畫作在日本大賣的訊息傳回國內,國內也興起一股“白石老人”熱,他畫的行情便日增月漲,使他脫離了貧困潦倒的生活,成為北平的一代名人。新中國成立後,徐悲鴻邀請他進入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再以後,進一步名聲鵲起的原因,地球人都知道我就不再贅述。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齊白石《荷花圖》

縱觀中國曆代畫家畫荷的歷史,我認為造成其昌盛或衰敗的原因,有如下五點:

一、來自於對宗教的信仰和崇拜

荷花其自然屬性為自然界的一種植物,

《爾雅》中說:“荷,芙蕖,別名芙蓉,亦作夫容。”

漢魏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文化。

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以及“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同駐的寓意,被視為具有佛性的聖物,

常常出現在佛教文化的繪畫、泥塑、建築等宗教藝術作品中;她代表著聖潔、善良、光明與寬容,贏得人們的敬仰和喜愛。

唐宋時期宮廷和民間宗教信仰之風相當盛行,以宗教題材入畫的壁畫、屏風、中堂隨處可見,很多宮廷畫家被指定以荷為題材而進行創作

。據《宣和畫譜》記載,辛澄的《獻花菩薩》、《蓮花菩薩》,邊鸞的《鷺下蓮塘圖》,習光胤的《芙蓉鸂鶒圖》,就是最好的例子。民間也有大批畫家以畫荷表達對佛的敬意,如《歲朝清供圖》、《朝供圖》、《執蓮觀音圖》等,這無疑推動著畫荷藝術的向前發展。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蓮花寶座佛像

二、來自於施政者的重視和推動

荷花自從被作為宗教文化的聖物,就與各階層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各個朝代執政者為了社會的平穩、國家的鞏固,便大力地推動這種信仰和崇拜,有的甚至身體力行

梁元帝躬行孝道,他留給後人的著作和圖畫《孝德傳》、《忠臣傳》、《全德志》、《宣尼像》及《芙蓉醮鼎圖》,具有強烈的倫理與教化色彩。

唐太宗寫《採芙蓉》,建《凌煙閣》,修廟宇,在佛像、佛塔、塔門、欄柱上雕刻荷花、青蓮花,將荷花成為佛文化的標誌推入常態。

宋徽宗執政時期,組織人編撰《宣和畫譜》,建立宮廷畫院,無疑成為古代執政者重視和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典型代表;畫譜中有許多關於畫荷的記載,畫院中湧現出無數畫荷的名家,這些都與宋徽宗的愛好和重視密切相關。

以上三個皇帝的作為很好地說明,施政者是荷文化藝術最有力的推動者。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吳昌碩《清供圖》

三、來自於民間風俗的形成和影響

荷花的自然屬性承載著人們的精神寄託,《詩經·國風·陳風·澤陂》中寫道: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泗滂沱。”

將荷比喻為美人、情人;荷花在古代屬野生紅蓮,長在水中,它與眾多的花卉相比較尤顯純潔美麗和高貴,所以人們自然而然將它與漂亮的女人聯絡在一起。屈原的《楚辭》中有:

“其質結,故其稱物芳”

,《離騷》中有: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明代畫家徐渭在他的詩中寫道:

“鏡湖八百里何長,中有荷花分外香”

,詩人的讚美無疑為荷花香氣襲人作了一次廣告。在中國古代的賞花中,賦予荷的寓意為美麗、純潔、典雅、高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象。它的形象大量地出現在民間剪紙、年畫、瓷器、服裝以及建築的裝飾之中,將荷花清香幽遠、品格純潔、吉祥如意、多子多福、興旺發達、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廣為傳播,得到廣大民眾深深的喜愛。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荷花題材的年畫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元青花鴛鴦荷花滿池嬌紋花口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四、來自於畫家人格的高尚和低俗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中,將自然與人性聯絡在一起,已成為一種“以物寓性”的精神寄託。把自然之物賦予高尚、美好的品質,荷花就是最好的例證。

荷花之所以備受人們青睞,是因為其生長的習性暗合了儒、釋、道三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認為人對自然必須尊重與服從,與自然建立和諧共存的關係,這種古老的哲學思想便體現在荷花上。

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這段描述可以說是對荷花品質的最好概括,也是文人心性的自我寫照。畫家徐渭及八大山人,就是以描寫荷花抒發自己看破紅塵、與世不爭的孤寂與冷傲,所以他們筆下的荷花畫的是自己,“荷中有我,我有有荷”!

而現在的畫家為名所驅,畫荷花都是畫給別人看的,所以他們筆下的荷花盡管用筆用墨華潤、設色淡雅,但怎麼看都帶著一種俗不可耐的感覺。

俗話說:“寧議古人長與短,莫談今賢是與非。”對於近代畫家畫荷,恕我不一一點名贅述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荷花題材的剪紙

五、來自於對金錢誘惑的接受和抵制

古人畫荷是“荷中有我,我中有荷”,而現代畫家在拜金主義的誘惑下,被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思想佔據大腦。他們筆下畫的荷花,不是荷花,是被金錢俘虜後的商品,甚至有些人為了錢不惜製假販假,這樣的畫與藝術兩字早已相距萬里之遙!

明代畫家徐渭在貧困潦倒的時候,有人要買他的畫,他自顧喝酒不予答理,甚至有人找上門買畫,他一手掩著門一面大聲吼到:“徐渭不在!”這就是古代文人“中通外直”的秉性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徐渭的朋友見他一生坎坷、生活貧困,好意邀請他出來相聚做事,被他拒絕。因為徐渭知道迎合他人,勢必是對自己品格道德的背叛,他寧可貧困一生,也不做錢財的奴隸。所以他筆下的荷花永遠是亭亭玉立、一塵不染,為後人留下無數描寫荷花的精品力作!

古今名家畫荷:有的為金錢折腰,有的窮困潦倒也堅守做人品格

明 徐渭《清荷》

中國的荷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它在人們的心中已不是簡簡單單的植物,不僅承載著炎黃子孫樸實耐勞、美麗善良、清廉正直、襟懷淡泊的精神信仰,同時也作為民間年年有餘、多子多福、和諧平安的審美意象,廣泛地融入大眾的生活,這種精神信仰和文化審美意象,將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