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意外發現的礦打破了蘇聯專家的“成見”,還提煉了8噸產品

這個意外發現的礦打破了蘇聯專家的“成見”,還提煉了8噸產品 原創 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 收錄於話題 #口述核史 ,61個

61

◎ 口述 程旭初 整理 王素萍 隋青芬

這個意外發現的礦打破了蘇聯專家的“成見”,還提煉了8噸產品

▲ 1984年5月,程旭初(右)與原二機部副部長李覺合影

我在大學學的是地質專業,1956年8月,我一畢業就被分配到了中南三〇九隊十一分隊,加入了國家第二批找鈾礦隊伍。當時還是中蘇合辦,蘇聯派專家組領導專案各環節,技術上都是靠蘇聯專家出謀劃策,我國技術人員跟實習生一樣,全聽專家組指揮。在湖南常寧縣的銅鼓塘鈾礦點,那個點很小,我堅持了近一年的打鑽、打坑道、打豎井等野外一線工作。任務結束以後,我參與提交了儲量報告編寫。1957年初,我隨十一分隊轉移到了廣東韶關下莊地區。

長達40年的地質生涯,我在下莊礦田工作了28年,我的青年時代都在下莊礦田,那是一段艱苦奮鬥但充滿希望的激情歲月,時隔60多年,至今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

01

— “禁區”的異常發現 —

1957年8月,技術員們在粵贛交界處的新橋到下莊之間普查時,在被專家列為“禁區”的花崗岩地區發現異常,他們猜測那裡可能隱藏著一條厚度大、品位高、很有價值的鈾礦帶!然而,令人振奮的發現馬上就被持“禁區”觀點的蘇聯專家們潑了冷水。由於花崗岩地區有鈾礦是沒有先例的,就連蘇聯專家組內部也出現了分歧,年齡大的專家涅斯米赫認為花崗岩異常沒有什麼價值,沒必要浪費時間。年輕的列別捷夫則覺得可能有希望,可以試一下。

為了證明這一帶的花崗岩有良好的找礦前景,我們的技術人員披荊斬棘,歷經艱難,終於在地質勘查上大有收穫。1958年3月,我們在第一號普查坑道見到了鈾礦體,在一號和二號普查鑽孔200多米深處見到了鈾礦化。期間,我們挖出了二百多米長的坑道,從中連續發現了3個礦體,品位由原來的0。03%增到了0。1%,同時在坑道內見到了瀝青鈾礦小脈。

中國的花崗岩裡含鈾!這一重大發現驚動了中央,引起了各級領導和中蘇專家的高度重視,認為十一分隊在粵北山區發現的“86號帶”是有希望、有遠景的。

地質工作是循序漸進的,隨著工作的深入,真相得到驗證,一些原來持反對意見的專家不再墨守成規、堅持己見,雙方技術人員終於統一了認識。

1960年,蘇聯毀約。然而,我們的鈾礦找礦工作並未止步,我們依靠自身努力,快速掌握鈾礦普查、勘探技術,獨立完成一個地區的普查、評估、揭露和勘探等工作。

02

— “希望礦床”資料喜人 —

1960年,按上級要求成立了由地質局、三〇九隊、441礦和十一分隊四個單位的技術人員組成的儲量計算組,開展了一次中間性儲量計算,我也是其中一員。全體技術人員加班加點地開展各類圖件的編制以及各類計算、繪圖,歷經四個多月完成了希望礦床的儲量報告,資料很喜人。當時很高興啊,因為有這樣的儲量就有了比較好的開採基礎了。

由於報告很可靠,上級立即批准建立礦山——441礦(後來的741礦),開始規模化開採。“86號帶”終於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個花崗岩中具有開採價值的中型鈾礦床,並將其正式命名為“希望礦床”。

1961年,我代表分隊參加了地質部在韶關召開的三號會議,並作了會議發言,介紹了希望礦床的揭露、勘探情況。在花崗岩找到鈾礦是第一次,而且是這麼好的礦,這顛覆了以往人們的認識。會議結束後,全國各地及國外包括美國、日本、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法國、馬來西亞、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專家學者代表團紛紛到下莊參觀學習。

這個意外發現的礦打破了蘇聯專家的“成見”,還提煉了8噸產品

03

— 擰成一股繩的力量 —

希望礦床的成功發現起到了帶動示範的作用。不管是天寒地凍還是烈日酷暑,大家每天都鬥志滿滿、幹勁十足,一心只想著多找礦、找好礦,早日為國家提供研製原子彈的原料。

當時的十一分隊機關全體職工,不分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少,遇到鑽機搬家,鑽機卡鑽事故,炸藥、雷管入庫,只要廣播一響,隊長書記帶頭,大家都去參加勞動。鑽機等一堆笨重的裝置設施,都是我們自己肩扛手拉運到指定地方的,像這樣的重體力活兒每個人都習以為常了,為了早點兒製造出原子彈,一點也沒感覺到苦和累。

為生產搶時間,坑道工人就在坑道洞口搭起了住房、伙房、鍛工房,吃住都在山上,夜以繼日地掄起8-13磅的大錘鑿炮眼、放炮、裝運石渣子,最快的時候創造了月進尺1330多米的全國記錄。坑探工人四班倒不停歇地掘進,技術人員也是馬不停蹄地和工人一起幹,打沿脈坑道時,每進尺兩米就要編錄,有時還取樣,同時也積極參加運石渣子的勞動,以加快揭露過程。大家一聽到坑內放完炮,炮煙還沒排完,就往坑內衝,第二個迴圈又開始了,那是擰成一股繩的力量。

04

— 集體的功勳 —

製造第一顆原子彈還急需將原料提煉成合格的產品,在工業基礎薄弱、設施裝置簡陋的情況下,十一分隊在下莊的山溝裡就近辦起了土法煉鈾車間。沒有煉鈾的容器儀器,就去買各種瓶瓶罐罐和篩網,靠著這種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方法共煉出了8噸產品。

那個時候大家都是一條心,因為我們深知,我們肩負著的是為國家找鈾礦的使命,是為國防事業奮鬥的。但是當時的防護裝置很簡陋,僅僅是一個紗布口罩,防護不到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導致很多人因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1975年9月,全國勞模李增貴,年僅39歲去世了。這個被稱為“虎將”的坑道掘進隊工長,經常在坑道里一干就是十幾、二十個小時,他本是個很壯健敦實的東北小夥,卻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導致積勞成疾。

像李增貴這樣的同志還有好多,他們為了核地礦事業,為了實現強核強國夢,默默付出,任勞任怨,有的因公犧牲了、有的因公致殘。我們那代人當時想得很簡單,就是為國家的強大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可以說找礦就是一切,很多人為此“舍家棄子”。

下莊的希望礦床,已經載入了史冊。透過礦山調研以及加強成礦規律研究,擴大礦床遠景,在下莊地區相繼發現了一大批花崗岩型鈾礦床。這是無數核地礦人日日夜夜奮鬥才實現的。所以,我一直說,希望礦床不是某個人的功勞,而是全體同志艱苦奮鬥、頑強實踐創造的偉大成果。

(程旭初,1935年12月出生,曾任核工業華南地勘局二九〇研究所研究員級高階工程師等。1995年退休。)

策劃 | 楊金鳳

編輯 | 餘詩君:,。影片小程式贊,輕點兩下取消贊在看,輕點兩下取消在看

原標題:《這個意外發現的礦打破了蘇聯專家的“成見”,還提煉了8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