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人士給答案 原來一丘之貉說的就是它

提起成語“一丘之貉”,人們都十分熟悉,但是知道貉長什麼樣子的人卻很少。前幾日,市民王剛在騎行過程中救助了一條“狗”,待到救助人員到來時才知道是貉。王剛很有成就感,“沒想到無意中竟然救了一隻國家保護動物。”

騎行途中發現受傷“狗”原來是隻貉

9月19日15時許,王剛騎共享單車途經沈北新區蒲南路和學子街路口時,發現西側草叢中有一條體型較大的“狗”在徘徊,於是下車走近觀察。“狗”見他靠近並沒有跑,而是向前挪了挪步子,走兩步又回頭看一眼,好像在觀察王剛有沒有繼續靠近它。

這隻“狗”的毛色是雜色的,體態偏瘦,看上去營養不良。它走路的狀態像踩不穩。王剛猜測它可能生病了,又感覺這隻動物不像狗,倒像電視裡面的浣熊。王剛騎著單車去附近的超市買來了水和餅乾後返回這裡,小傢伙依然沒有躲開,但是也沒有吃王剛喂的水和餅乾。

自己沒有辦法救助,王剛只好用手機查詢了相關救助部門的電話,最終與遼寧省家園動物救助中心取得了聯絡。17時許,一位姓曉的志願者來到現場。經過鑑定,這是一隻野生的貉子(貉的通稱),就是成語“一丘之貉”中的貉,已被列入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名錄。志願者表示,這隻貉子應該是生病了,否則看到人類就會迅速跑開,很難接觸。

沈北地區有貉窩請市民不要驚嚇它們

志願者慢慢地向貉子靠近,貉子又向前挪了幾步,走到樹根下,被志願者抓住。經初步檢視,這隻貉子沒有明顯外傷,於是志願者將其裝進籠子帶回去進行進一步檢查。志願者表示,需要對它拍片和檢驗糞便才能確定病因,之後會給它補充營養,等到恢復健康後,再進行馴化放生,避免因人工飼養而令其喪失野外捕食的能力。

從外觀看,這隻貉子是今年出生的幼崽,在附近有窩。志願者提醒市民,貉子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市民看到後不要驚嚇和傷害它們,一旦發現有惡意獵殺的行為,公安機關將會依法處理。

貉子外形像狐因沈北環境好才定居

志願者介紹,貉子又名狸、土狗、土獾、毛狗,屬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貉子是半冬眠動物,外形像狐,但比狐小,體肥短粗,四肢短而細,尾毛蓬鬆,背毛呈黑棕或棕黃色,針毛尖部黑色,以田鼠、青蛙、蛇、蟹、蚯蚓類為食。

志願者表示,目前沈北新區的環境很好,這才有野生貉子出現。

新聞伴讀

“一丘之貉”

出自《漢書·楊惲傳》

漢代宣帝時期,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楊惲,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母親是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成名,因向漢宣帝舉發霍氏謀反立功,被封為平通侯。漢朝當時的社會賄賂風氣很嚴重,他大力革除了這些弊病,整頓了朝廷的不良風氣,獲得人們的稱讚。

有一次,楊惲聽說匈奴的首領單于被人殺了,便說:“這是不明是非的君王,忠心的臣子提議的治國策略不用,卻聽信小人的讒言,殺害忠良,結果性命不保,國家滅亡。秦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也許現在還存在,而不會被漢代替。自古以來,各朝代的君王都是如此,喜歡聽信小人的讒言,就像從同一個山丘裡出產的貉,沒有什麼差別。”後來,“一丘之貉”就用來比喻那些臭氣相投、不務正業的人。瀋陽晚報、沈報融媒主任記者李遠主任攝影記者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