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幹言,活在《詩經》中的村莊

隆堯幹言,活在《詩經》中的村莊

《詩經》中《國風·邶風·泉水》一詩,

描寫的是遠嫁他國的衛國公主

懷念親人、思慕祖國的詩篇。

詩中“出宿於幹,飲餞於言”,

歌詠的是公主回憶省親返途中,

在幹言驛站盡情歡飲宴餞的情景。

隆堯幹言,活在《詩經》中的村莊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也就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中《國風·邶風·泉水》一詩中的幹山和言山是春秋時期,南至朝歌北至燕地、南北通衢上的一處繁華驛站。《順德府志》《唐山縣誌》記載:“《衛詩》‘出宿於幹,飲餞於言’;適衛所經之地。”兩部地方誌所載,證明古代幹山、言山是衛國皇室女子省親所經之地。

趙州橋石材來自幹言山

中國最早記載幹山、言山的史籍是北齊的李公緒作的《趙記》,裡面就把《詩經》中《國風·邶風·泉水》與幹言緊緊繫在一起,確切地指出幹山、言山在柏人縣(今隆堯縣西部)境內,並證實這裡就是《國風·邶風·泉水》句“出宿於幹,飲餞於言”地方。李公緒的這段文字到宋初,被選錄到《太平御覽·地部十》中,“幹山、言山”作為邢臺地區唯一的名山被收入此書,並與北京的燕山、山西五臺山、秦皇島的碣石山並列。為後人留下了幹山、言山最早的珍貴史料。

宋、金時期,被《詩經》記載的“幹言飲餞”古蹟編入“堯山八景”之一,與泜水浮沉、神槐障岸、孔岡遺文相互映襯,人到此無不流連忘返。由此可見幹山、言山在古代就被矚目了。

隆堯幹言,活在《詩經》中的村莊

據史料記載,幹山和言山在500年前還是“啼鳥飛還在,巖花古又今”的蔥蘢景象,仍是可供遊覽的山巒。光緒年間的《唐山縣誌》記載著明代詩人馬健,曾多次登臨“幹言山”,並留下了千古名句《幹言飲餞》:賢女于歸後,思親興轉深;幹言飲餞意,涕禰夢關心。啼鳥飛還往,巖花古又今;幽貞成往事,感慨幾登臨。

光緒年間的唐山縣令孫纘在幹言遊玩時留下的詩句,也記載於《唐山縣誌》藝文中,《花朝過幹言遇雨》:才到花朝草色青,郊原攬轡覓行亭。當年閨怨無情緒,弱柳含愁細雨零。

隆堯幹言,活在《詩經》中的村莊

幹言山

幹山、言山坐落在舊堯山縣城西、古柏人城東、幹言村西北。此山原為古堯山縣境內兩座較大的古山峰。這兩道山脈自河北內丘境內的北部起,與流經其北的泜河平行向東綿延數十里,至泜河故道的老河灣處隆起二峰,像一對孿生兄弟。當地群眾稱其為“幹言山”。山為石灰岩,石質呈青色,堅而不脆,韌而不疏,是燒製石灰、雕琢建築石料的優質原料。

據考,趙州橋上的石材和北京很多廟宇上的石材以及京津冀很多碑刻用的石材都來自幹言山。

由於當時這裡是南北交通要塞,運輸十分便利,經千年的開採,幹言山日漸減損,以至消失。現山峰雖然消失,但山基尚存,靠近山麓的幹言村、北村,歷代均以挖石、燒灰、石雕為業,至今石雕仍是這一帶的傳統工藝。

幹言崗是軒轅之丘

隆堯幹言,活在《詩經》中的村莊

軒轅黃帝畫像

據悉,隆堯縣已經將幹言山、光泰崗等列入旅遊景點,目前幹言村在光泰崗腳下籌建大型的“軒轅文化廣場”,因為這裡的幹言崗也就是軒轅之丘,是軒轅黃帝的故里。

幹言崗是軒轅之丘。王躍山先生在《邢臺歷史文化初探》一書中說:“軒轅”“幹言”是同音假借。幹言二字的發音是軒轅的轉化,軒轅是形聲字,其聲符“幹袁”與幹言諧音。並指出了《大戴禮記》中的“軒轅之丘”和隆堯縣“幹言山”的自然地貌也完全相吻合。

張山江先生的《隆堯幹言崗——軒轅黃帝故里》和苗庭寬先生的《隆堯幹言城密碼》、丹楓飛雲的《軒轅黃帝與邢臺》等資料足以說明了軒轅黃帝早期就活動在隆堯幹言一帶。

沈長雲先生在《元氏銅器銘文補說》中依據《大戴禮記·帝系》“青陽降居泜水”。白壽彝先生在《中國通史·炎黃族屬集團》中認為,《古今姓氏書辯證》《姓氏考略》所說的“皇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以任為姓。”黃帝居軒轅之丘(今幹言崗),長子青陽降泜水(今泜河)及其以北,少子禹陽封任地(今任縣)及其以南,這是多麼科學的地理符號。

2018年夏天,民建中央著名學者、星象學家張士元到隆堯考察,他在《探考邢臺城市文化“源點”》一文中明確指出:“上古時期黃帝曾居住在邢臺軒轅之丘(隆堯縣幹言崗)一帶。”近些年來,軒轅故里幹言崗已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聚焦點,它將使人們對邢臺隆堯遠古時期的文化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當代隆堯的史學家李印林先生在《詩話隆堯》的著作中也為幹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點贊,寫下《幹言村懷古》:趙公故土問源泉,方輿長車孰在先。兩脈如轅四十里,一峰作蓋五千年。高辛父子風和雨,衛女去回酸與甜。披讀追尋遠古事,更知黃帝出幹言。

目前幹言村正在光泰崗腳下籌建的“軒轅文化廣場”中就有“土地光武廟”。光泰崗曾是漢武帝劉秀大戰王朗部下李育的古戰場,後人為記住這次戰役,在光泰崗上立青石碑,正面刻行書“光泰崗”三個大字。清光緒年間《唐山縣誌》稱:“其筆畫最為奇古,側面文字剝蝕,從文字看可能是元代遺物,可惜此碑現在不知去向。”據說,清代又有人在光泰崗豎立一塊高1米寬0。5米的石碑,上書“光泰崗”,該碑現在隆堯縣碑林博物館收藏。

光緒年間的《唐山縣誌》稱,劉秀“施德興仁自柏人始,而柏人之謳思不忘”,建祠蓋廟,緬懷他的功勞。當地的人們在劉秀登基稱帝后就把光武帝劉秀塑像請到光泰崗腳下的土地廟裡面,名曰“土地光武廟”。

幹言文化博大精深

隆堯幹言,活在《詩經》中的村莊

在明清兩代,幹言村曾出過多名歷史名人和清官廉吏。據史書記載,幹言代表性的歷史名人有:明代北方畫聖劉於臺,時謂“畫壇尊宿,泰山北斗”。明末進士趙漁,文章蓋世,被皇上御封為“天下獨二魁”。趙鶴年,歷官臨清知州、延安同知、河京運副,有慧政,吏民愛而生祀之。趙鉉,桐城縣丞,秉公輔政,心繫於民。清初進士張尊賢,生而穎慧,嗜書不倦,博物多聞,堪稱文章一流。授湖廣醴陵令,仁聲茂烈,深受人民擁戴。尊賢次子張睿臨,授廣西平樂縣令,政績斐然,載入史冊。清代趙櫵,曾豎反清復明之大旗,自封“皇上”。趙遂,商河縣令,愛民若子,不以五斗米折腰而棄官。趙之驊,臨晉知縣,詩文贍秀。趙似祖,臨清州牧,順德府教授。趙快,臨清知州。趙寅,霸州儒學訓導。武林中人劉義、劉文卿等,夜行八百,日行千里;遊歷江湖,聞名神州。這些歷史名人和清官廉吏是幹言的佼佼者,影響著帝鄉一代又一代的族民。

而今,在文化復興的盛世,打造軒轅文化、堯山文化的同時,“幹言餞跡”當是不可或缺的景區之一。為此幹言村籌建的“軒轅文化廣場”中的碑林中,特為《詩經》記載的春秋時期衛女飲餞之地豎立紀念碑。

幹言文化博大精深,幹言歷史源遠流長。光緒版的《唐山縣誌》還對幹言村古蹟碑碣予以很多記載:趙漁牌坊、張尊賢牌坊、奉旨建造的“旌揚節孝”王氏牌坊以及趙漁墓誌、趙遂孝子碑等,還有“幹言禳冰處”石碑、“趙老甘來泉石”、趙公報德祠等,還有張家聖旨、趙家族譜、清朝地契及清朝時期的民居建築、千年古槐等等。

幹言村是最古老的村莊,也是隆堯縣歷史上唯一的有數十位文人墨客、官宦秀士到此瀏覽題詠,留下千古名句的村莊。

這裡的碑碣遺蹟和風物傳說都有很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詩經》中記載的古村落——幹言,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示給人們。

撰文/張士傑(河北隆堯)

原文標題《幹言,中的村莊》

原標題:《隆堯幹言,活在《詩經》中的村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