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高水位,白鶴等越冬水鳥恐遭滅頂之災

鄱陽湖高水位,白鶴等越冬水鳥恐遭滅頂之災

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鄱陽湖區目前仍面臨溼地面積不足等問題,保護湖區,對於維護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平衡具有重要價值。

文3662字

,閱讀約

需7分鐘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編輯 王煜 孫霖婧 校對 盧茜

持續升高的鄱陽湖水位,威脅的不僅僅是湖區居民生活。

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鄱陽湖每年吸引超過60萬隻水鳥在此度過冬天 。根據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協定2012年的評估,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1000多塊重要溼地中,鄱陽湖的綜合權重位居第一。

14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博士後、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夥伴協定秘書處科學家賈亦飛。自2009年起,賈亦飛投身自然保護工作,主要聚焦長江中下游溼地和水鳥保護和研究工作,就水位波動與水鳥、溼地的關係等問題,每年前往鄱陽湖溼地進行多次實地調研。

在賈亦飛看來,鄱陽湖區目前仍然面臨溼地面積不足等問題,保護湖區,對於維護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平衡具有重要價值。

7月12日零時,鄱陽湖星子水文站的水位井內,湖水漫過22。52米,超過1998年的洪水位,突破我國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鄱陽湖高水位,白鶴等越冬水鳥恐遭滅頂之災

▲鄱陽湖的水鳥群落。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編輯 王煜 孫霖婧 校對 盧茜

━━━━━

每年超60萬

每年超60萬

為什麼鄱陽湖在中國乃至世界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每年超60萬

鄱陽湖是我國最著名的水鳥越冬地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最為重要的水鳥越冬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確定的200個優先保護的全球生態區之一。鄱陽湖迄今仍然保持著通江湖泊的自然特徵和生態功能,具有淺水沼澤、草洲、泥灘等豐富的生境型別。

我們機構之前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專案在2012年評估了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1000多塊重要溼地,以珍稀瀕危的水鳥種類、數量,以及整個群落的水鳥種類、數量為指標考量,鄱陽湖區在東亞—澳大利亞遷飛區的重要性排名第一,這也是鄱陽湖作為世界上最為知名的水鳥越冬地的原因。鄱陽湖溼地有多個國際知名的保護地,包括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兩個保護區也均為國際重要溼地 。還包括都昌省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等多塊保護地。同時鄱陽湖也是江豚、諸多珍稀魚類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棲息地,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

只水鳥越冬

就長江生態系統而言,鄱陽湖發揮了哪些作用?

只水鳥越冬

鄱陽湖作為長江唯二的通江湖泊之一,它是一個典型的吞吐型湖泊,一個湖口與長江連通,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水系及博陽河等支流來水,經調蓄後注入長江,多年入江水量超過黃、淮、海河三河水量的總和,佔長江年徑流量七分之一。當五河來水大於長江水量時,鄱陽湖水流入長江,當長江漲水時,長江干流的水則會倒灌進鄱陽湖中。目前由於突破最高水位,鄱陽湖的水面面積相當於2個深圳市,達到4206平方千米。

鄱陽湖在長江流域中發揮著調蓄洪水、保護水資源、支援生物多樣性等巨大的生態功能,維繫著鄱陽湖區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對於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至關重要,是長江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

鄱陽湖高水位,白鶴等越冬水鳥恐遭滅頂之災

▲鄱陽湖的白鶴種群數量超過了全球總數的98%。受訪者供圖

只水鳥越冬

哪些鳥類會在鄱陽湖越冬?

新京報:

每年有超過60萬隻水鳥在此越冬,常見水鳥種類約50種,包括眾多珍稀瀕危物種,如著名的白鶴、東方白鸛、白頭鶴、白枕鶴、小天鵝、小白額雁、鴻雁、白琵鷺、青頭潛鴨、卷羽鵜鶘等。

鄱陽湖擁有世界種群中約98%的白鶴、85%的鴻雁、75%的東方白鸛、25%的白枕鶴和近20%的小天鵝等。從鄱陽湖水鳥的群落結構來看,雁鴨類為優勢種群。每年雁類平均數量維持在12萬隻左右,鴨類平均數量維持在8萬隻左右。

賈亦飛:

每年為何會有如此多的鳥類在此越冬?

新京報:

這與鄱陽湖隨水文節律呈現出來的地貌特徵密切相關。在湖盆形態上,鄱陽湖是一個典型的碟形湖泊,湖岸多為緩坡,洲灘面積大,呈現出“夏季豐水一片,冬季枯水一線”的獨特景觀,形成了複雜的溼地生態系統,十分有利於不同類群的生物棲息,尤其適合依賴溼地生存的水鳥。

在正常年份,枯水期時,鄱陽湖水位逐漸下降,洲灘逐漸出露,典型溼地植被如苔草迎來生長期,從而形成“草灘—泥灘—淺水沼澤—開闊水面”的“同心圓”似的多樣地貌景觀,為不同型別的水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場所。草灘上的苔草為雁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泥灘為鴴鷸類提供了棲息地,淺水沼澤為珍稀鶴鸛類、天鵝、白琵鷺提供了覓食場所,開闊水面則為愛浮水的鴨類提供了棲息之所。

賈亦飛:

新京報:

賈亦飛:

高水位會對水鳥群落有哪些影響?

新京報:

高水位(水深)對各個取食集團的越冬水鳥均會產生不利影響。以白鶴為例,作為江西省的省鳥、鄱陽湖溼地越冬水鳥中的旗艦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白鶴的全球種群通常少於3800只。在全球,白鶴有三個種群,全部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苔原上繁殖。由於棲息地喪失和狩獵的原因,在伊朗和印度越冬的白鶴種群數量已下降到不足十個個體。因而幾乎全球的白鶴種群都在鄱陽湖越冬。

這意味著,鄱陽湖是維繫這個物種的關鍵所在。大洪水年份,如1998年和2000年夏季大洪水之後,同年冬季白鶴越冬同步調查的結果僅為741只和382只,前後兩年均在2000只左右。

根據之前對於白鶴種群和水鳥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夏季最高水位低於19。5米,冬季最低水位在8。2至8。8米之間時,對維持白鶴種群數量是有利的。冬季,白鶴主要在碟形湖泊中的淺水區取食沉水植物苦草的越冬塊莖(冬芽)。但是研究發現,當水面超過水下苦草植株2米水深時,冬芽生產力嚴重下降。當前星子水文站水位已經超過22。5米,遠高於夏季最優水位的19。5米,這意味著目前的水位顯然處於不利白鶴種群的狀態,高水位會極大地抑制苦草夏季的營養生長,從而導致冬芽產量低,這使得白鶴的冬季食物將嚴重不足。鄱陽湖的白鶴種群數量超過了全球總數的98%,相當於全部雞蛋都在一個籃子裡,如果鄱陽湖的棲息環境被破壞,白鶴恐將遭受滅頂之災。

鄱陽湖高水位,白鶴等越冬水鳥恐遭滅頂之災

▲湖區的白鶴。受訪者供圖

賈亦飛:

就維持水鳥種群穩定而言,鄱陽湖水位的理想範圍在什麼區間?

━━━━━

鄱陽湖湖區水鳥群落會出現年際間的數量波動,但長期仍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我們知道鄱陽湖溼地變化最主要的驅動力是水位波動,這種獨特的週期性水文變化過程,是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的生命之源。對全部水鳥群落而言,夏季水位低於17。4米,冬季水位保持在8。2至8。8米之間是鄱陽湖水位波動對於維持水鳥種群穩定的一個理想範圍。

當前星子水文站水位已經超過22。5米,遠高於夏季最優水位的17。4米,不利於整個水鳥群落的穩定。

白鶴恐將遭受滅頂之災

白鶴恐將遭受滅頂之災

白鶴恐將遭受滅頂之災

溼地圍墾對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京報:

溼地最為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蓄納洪水,尤其是通江湖泊和河漫灘溼地。在洪水期,溼地可以像海綿一樣最大限度地吸收洪水,在洪水過後再慢慢地放出多餘的水,從而減少災害。由於洪水攜帶了上游豐富的泥沙和養分沉積在溼地中,使得這部分溼地成為最佳的植物生長區。自古以來開墾溼地獲得的耕地,都是糧食產量最高的區域。我國許多著名的魚米之鄉如鄱陽湖區、洞庭湖區和三江平原均是開墾溼地的產物。但圍墾會縮小湖泊的實際面積,就是“海綿”變小了,吸納洪水的能力就變弱了,以致整個溼地調節的功能變弱。

鄱陽湖的圍墾始於東漢時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鄱陽湖區現有大小圩堤564座,主要分佈在鄱陽湖東、南岸的平原區域。上世紀50-70年代的過度圍墾,造成暴雨洪水下鄱陽湖水位明顯抬高,洪澇事件增多,災害加重。由於圍墾,鄱陽湖面積從上世紀中葉以來不斷減小。1998年夏季,長江中游地區發生嚴重的洪水災害。人們意識到圍墾致使兩湖面積縮小,調蓄洪水能力下降,是造成此次洪災的主要原因。持續的圍墾極大地減少了鄱陽湖的溼地面積,雖然1998年後實施的退田還湖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溼地喪失帶來的問題,但鄱陽湖的面積仍顯不足。

鄱陽湖高水位,白鶴等越冬水鳥恐遭滅頂之災

▲鄱陽湖周邊的圩垸。受訪者供圖

賈亦飛:

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應對可能存在的不利影響?

新京報:

首先,對長江流域的河流、湖泊閘庫(包括三峽大壩)的水位進行流域性的綜合排程,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也要滿足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需求,同時進一步推進“退田還湖”工作,恢復自然溼地,降低此次洪災的影響以及後續的災害影響,努力實現長江大保護的目標,真正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

其次,長期開展鄱陽湖乃至長江流域溼地的基礎研究工作,加強監測和巡護。如果缺少科學研究的支撐,就可能忽略環境指示物種的種群變化趨勢,甚至導致物種滅絕的生態災難,尤其是像白鶴、東方白鸛等許多絕對依賴鄱陽湖的物種,是經不起鄱陽湖棲息地的破壞的。最後,如果長江生態系統持續出現極端天氣,則在越冬期可以謹慎嘗試採用含投食在內的人工干預方法幫助水鳥暫時渡過難關。

賈亦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