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里被我們不屑,差不多將要銷聲匿跡,卻又有著永恆魅力

那天,女兒打電話叫我給她買一本《塘詩三百首》,帶拼音的,於是在工作之後,我就去了圖書中心,買好了女兒想要的書,我覺得不過癮,還想到三樓去看看,看看那兒是不是又新來了什麼書?書架上幾乎沒有我想要的書,就在我心猶不甘打算轉身下樓時,我發現了這本書。封面上飾著一張紅紙,上面寫著“餘秋雨教授推薦並作序”。我清楚那是利用名家效應所作的促銷廣告,但我還是拿起了它,隨便翻了翻,就決定買。

當今社會里被我們不屑,差不多將要銷聲匿跡,卻又有著永恆魅力

事後,我猜想,我當時的舉動恐怕並不是真想買那本書,而只是為了買下餘教授的序言。那天晚上,一個人躺在西湖邊招待所的一間小房子內漫不經心地翻弄它,卻沒想到這一漫不經心就再也不想放下,我居然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之後,我相信,即使沒有餘教授的那篇序言,它依然不失為一本難得的好書。那一夜,我無法合上我的眼簾,儘管許多天的夜晚,我都是很晚才人睡。

當今社會里被我們不屑,差不多將要銷聲匿跡,卻又有著永恆魅力

但那一夜,我明顯失眠了,直到窗簾處映人了淡白色晨光,我仍舊在床上轉輾反側。於是,我坐起來,拉開窗簾。窗外,婆娑模糊的樹影在晨曦中漸漸清晰,美麗的西子湖披著一層朦朧的薄紗,遠處,墨褐色的群山若隱若現。我揉了揉眼,感到今天早晨的景色跟以前似乎有些區別。這是一本關於一個老人、一箇中年人和一堂人生課的書,書寫得很樸實,一點兒也不矯情,讀起來有點兒像小說,卻又實在不是小說,因為差不多沒有一本百多頁的小說能涵蓋得了如此豐富的內容。

當今社會里被我們不屑,差不多將要銷聲匿跡,卻又有著永恆魅力

但它又完全不是平日所看到的那些充滿理性,彷彿有著豐富人生閱歷指揮來指揮去說教式的專著。它只不過講述了一個名叫莫里。施瓦茨的社會學教授,一個普通人的故事。老人患上了絕症,自知來日不多,受一家電視臺“夜線”節目採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偶爾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他的老師,而老師則宣佈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

當今社會里被我們不屑,差不多將要銷聲匿跡,卻又有著永恆魅力

這樣的課程學生無法拒絕。於是接下去的每個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床前去上課。講授方式是提問式,教室就設在門前栽有山月桂和日本槭樹的老教授家中,而學生只有一個,課堂上不需要書本,也無所謂摘筆記。值得一提的是,老教授的書房窗臺上始終擺放著一盆充滿生機的小木槿樹。此講課的內容很多,很廣泛,涉及到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是用老人的親身經歷來教授的。

當今社會里被我們不屑,差不多將要銷聲匿跡,卻又有著永恆魅力

基本上是一些在當今社會里被我們不屑或不敢談起,差不多將要銷聲匿跡卻又有著永恆魅力的話題。老人總共講授了十四個星期,而最後一堂課則是葬禮。因為老人死了,他沒有能夠捱到第十四個星期二。如果老人不死的話,我相信他還會繼續講下去,但他終於像浪花溶人了大海一樣平 靜地消失。而這本書就成了這位學生的“期終論文”,只不過,畢業典禮由葬禮替代了。就如此簡單,但卻又深得無法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