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區的不良現象分析

如何區分幼齡林和中齡林

(以秦嶺西段天然林區為例)

天然林區的不良現象分析

一、人工林天然化,天然林荒蕪化

我國森林經營其實也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傳統中既有糟粕,也有精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推陳出新,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從秦嶺西段某林區森林經營與管理的現實看,實現並不容易。我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但是近20年來,我國的育林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經過連續的、不間斷的採伐經營的異齡混交林,是我國大部分森林資源的總體發展方向,是應對難以預測的未來變化的最佳策略。但有的地方原本漂亮的人工林因得不到及時的密度調整,與萌生的闊葉樹形成混交,密度整體偏大,人工林“速生、豐產、高效” 的發展方向已經發生了改變,有負於老前輩營造人工林的血汗與艱辛啊,實在可惜。而天然林由於長期靜態保護,已經看不到清晰的發展方向,看不到整齊的林相與合理的層次結構,看不到疏密有致的空間分佈景象,目的樹種與非目的樹種同臺表演,魚龍混雜,實際上已經荒蕪化。與“優質、高價、高效”的永久性森林的經營目標背道而馳。

二、森林保護天經地義,採伐頗具爭議

森林保護已經採用了多種方式,層層簽訂了管護責任合同書,層層傳遞壓力,傳導責任,護林員每天要寫巡護記錄,儘管每天寫“一切正常”之類的虛假記錄,也要落實“痕跡”。這已經是普遍的做法,有的地方甚至不惜代價用上了高科技,如雲臺視頻監控、交通要道卡口影片實施監控,加上各式各樣的宣傳牌與警示語,森林保護真可謂天衣無縫。林業從業人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護林員。提起森林採伐與經營,知道的人鳳毛麟角,甚至覺得非常奇怪。樹木從生到死,必然經歷品質和價值不斷增加到不斷降低的過程。樹木的成熟期,就是其品質和價值由增向貶的拐點,既是樹木的經濟功能的拐點,也是生態功能拐點。因為,樹木從這個時候開始,各項生理機能開始退化。一個林齡一致的森林生態系統,到了這個拐點,就應全面更新;一個異齡混交的森林生態系統,一定時期內只有部分立木出現這個拐點,這時只是對這些立木擇伐。對於提高森林質量的疏伐、衛生伐,由於長期沒有上級下達的任務,大部分人甚至覺得沒有必要,保護就是唯一,採伐就是“別有用心”。對幼齡林透光伐、中齡林生長伐、近熟林成熟林更新採伐更是少有人去關注和重視。古代先哲們對可持續經營早有總結,“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這個對森林可持續發展的解釋,比一九八七年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上權威解釋更容易理解。但是在森林文化、生態文明氛圍如此濃厚的今天,竟然無人問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失靈了。

三、經營技術冷落,專家學者邊緣化

經營森林就是要使森林始終保持合理的密度、合理的層次結構、合理的空間分佈、特定的發展方向和預期,如果不經營,終將走向退化。絕對化的天然林保護,對於被反覆砍伐後的殘次林是必要的的,但也不是唯一正確的,雖然保護了天然林,但同時也保護了天然林的“敵人”,和退化次生林內的種種“有害資源”,使得它們恣意為害,而壓制了那些“有益資源”,使得它們不能增值。經營森林其實就是對自然力的充分利用,因為自然力不會自動順應人類的需要,達到提升森林質量的理想效果,對自然力的負能量,只有經營才能規避。消極的保護只能得到消極的後果。一把斧頭,可以砍光一處漂亮的大森林,也可以砍出一處漂亮的大森林。所有森林,不管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均應進行經營。在這裡,砍伐是調整森林結構的基本手段,所有的經營性砍伐,疏伐、衛生伐、調整伐等等,都是砍伐。採伐才是保持森林生態系統各種機能永恆旺盛的秘訣。但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很好的技術人員往往從事不對口的專業,經營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看不到前景,一塌糊塗,一個全新的林業發展思維亟待樹立。

微信公眾號 “務林人說說”致力於國有林區森林經營技術推廣、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希望更多的同行們參與交流,共同勉勵!祝生活愉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