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到雲南哪裡能看到大象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在地域廣袤的雲南,分佈著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這些民族由於各自風俗的不同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傳統民族建築……

1、雲南版納竹樓的來源與建築結構

位於西雙版納的傣族,祖上有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說法。早期的傣族人大都生活在河谷地區,依山傍水,樹林茂密處的小溪兩岸,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在這樣獨特的生活環境中,建築的設計也頗具特色。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版納竹樓 圖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竹樓,是雲南傣族的民族特有建築物,屬於欄杆式建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雲南版納位於滇中地區,緯度海拔低,氣溫常年溼熱,盛產竹子,因此早期的房屋大多為竹子搭建而成。

竹樓建築呈正方形,採用較粗的竹子作為支撐,四周由竹蓆和竹筒圍合而成,建築物的屋頂則用木板搭建,呈現“人”字型。這樣的的設計便於排水,也避免屋頂出現積水、滲水的情況。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版納竹樓 圖源:西雙版納釋出)

傣族人稱自己的居室為“很”。“很”是“晃很”的簡稱;而“晃很”一詞又是“烘亨”的諧音。“烘亨”意為“風展翅”,竹樓亦即“鳳凰展翅樓”。竹樓屋頂好似正在展翅的凰一樣輕盈,這樣的設計易於排水,屋簷低且出挑遠,並且能很好地起到遮陽避光的作用。

現代版納的住宅裡仍舊沿用這樣的屋頂,保留著深厚的寓意,同時也適應版納特殊的氣候。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圖源:搜狐網)

史書《西南風土記》記載:“所居皆竹樓,人處樓上,畜產樓下,苫蓋皆蒡茨。”“其地下潦上霧,四時熱毒,民多於水邊構樓從居。”竹樓地下一層是架空的,通常是不住人,用於飼養牲畜或擺放雜物,二樓才是主人日常起居的地方。

上層室內佈局簡單,主要由堂屋(客廳及陽臺)和臥室兩部分構成。堂屋位於樓梯入戶處,堂屋的外圈是陽臺。

堂屋裡面積寬闊,格局方正,常常被用於招待賓客,堂屋的陽臺走廊由竹竿作為圍擋,在潑水節時,大家會在自家的陽臺上潑水,這裡也常有傣家少女嬉戲的身影。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版納竹樓 圖源:西雙版納釋出)

竹樓成為西雙版納特色民居的原因,不僅是當地竹林較多,能夠就地取材,也因為地處亞熱帶氣候的西雙版納,樹林間有不少毒蟲、毒蛇,同時雨水多、河流多、空氣溼熱等都是搭建房屋不可忽視的問題。

傣族竹樓透過底層架空的設計,能夠防止地上的毒蟲侵襲,同時也更加通風透氣,保持房屋乾燥。

隨著社會的發展,鋼筋混凝土的現代高樓已經取代了不少地方特色民居,竹樓的身影也漸行漸遠,但其架空層的設計卻被保留下來大力推廣,演變出更多用途。

2、竹樓架空層的傳承與發展

在南方,由於溼熱多雨,首層的住宅容易返潮或浸水,架空層的設計被廣泛使用在建築中。這不僅可以避免底層直接與地面接觸,解決潮溼問題,並且在架空層的位置可以設定綠化,讓建築更加美觀。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小區架空層 圖源:搜狐網)

目前對架空層運用最廣泛的是小區架空層裡供業主日常娛樂。現在的大多數小區內配備有物業服務、健身會所、會客廳、醫療健康等設施,開發商通常將這些場所分佈於樓房的架空層。

在架空層內佈置娛樂設施,這樣的設計不僅方便了小區居民的娛樂活動,節省空間,也便於物業的管理。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小區娛樂設施架空層 圖源:網路)

3、版納的現代住宅

現代的版納住宅許多也設計在小河兩岸依山傍水,房屋普遍低矮,陽臺寬闊且沿用著早期的“人”字屋頂,屋頂的兩端延伸開來,這是延續下來最傳統最具傣式特色的房屋。有些版納度假酒店還將當地特有的植物的形狀設計在大樓中,樓棟呈扇葉狀,富有地域特色。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西雙版納藍城·桃李春風效果圖)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西雙版納現代建築)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西雙版納現代建築)

隨著社會的發展,鱗次櫛比的高樓已經替代了不少特民居,但這個地處西南邊陲的“綠洲”版納,除了傣族特有的竹樓建築特色傳承下來,版納的現代建築還浸染著濃濃的佛教文化氣息,在歷史的演變中漸漸融入了佛教的特色。

雲南民居這樣設計 究竟是為了防大象還是防蟒蛇

(版納佛寺建築 圖源:騰訊網)

西雙版納的佛寺、佛塔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教建築藝術也成了傣族人民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傣族人信仰的南傳上座佛教,由印度流傳至東南亞,佛教與傣族文化的融合,使得樹木蔥鬱的版納,隨處可見充滿著金碧輝煌的傣泰式建築,頗有異域風情,這也讓版納成為了國內熱門的度假聖地。

從古老的傣族竹樓到現代的傣泰式建築,這些建築不僅是為了符合當地自然環境,蘊含先人們的智慧,在歷史場合的演變中,也體現出本地特色與其他外來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