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巫教是什麼

1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布依語,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壯語有密切的親屬關係,通用漢文。布依族源於古“百越”,秦漢以前稱“濮越”或“濮夷”,東漢六朝稱“僚”,唐宋稱“蕃蠻”,元、明、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稱“八蕃”、“仲家”、“儂家”、“布籠”、“籠人”、“土人”、“夷族”等。布依族以農業為主,其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布依族主要分佈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布依族

宗教信仰: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種神靈。山、水、井、洞及生長奇特的古樹無不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廟,一些特定的宗教儀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還供奉雷神、門神、灶神、龍王等等,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為農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摩教”是布依族宗教信仰中一個比較成熟的宗教信仰形式,介乎於原始宗教向人為宗教過渡的型別。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布依族神鼓

服飾風格: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20世紀70年代後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婦女服飾式樣頗多,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目前仍儲存布依族較古老的服飾: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佩戴各種銀質首飾。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布依族婦女講究頭飾,婚前頭盤髮辮,戴繡花頭巾;婚後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鎮寧、關嶺地區,姑娘喜攏高髻,形如拱橋,發上插著長約尺許的銀簪,配上短衣長裙,繡花布鞋,走起路來風韻飄逸。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音樂舞蹈:布依族的民歌

,富有民族特色,有敘事歌、古歌、生產勞動歌、習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兒歌、新民歌等。或用布依語演唱,或用漢語演唱,句式和結構不盡相同。

布依族的樂器,

常見的有嗩吶、月琴、葫蘆琴、竹琴、巴勒、洞簫、短簫、姊妹簫、銅鼓、牛骨胡等。銅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點的樂器。它全部用青銅鑄成,鼓身鑄有各種花紋圖案。1950年以前,幾乎每寨都有銅鼓,隆重節慶必敲擊為樂。舉行喪葬、祭祀,則只有摩公才能按照儀式的程式敲擊銅鼓。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布依族月琴

布依族的舞蹈,

主要有《織布舞》、《糠包舞》、《獅子舞》、《龍舞》、《轉場舞》、《鐃鈸舞》、《花裙舞》、《銅鼓舞》、《銅鼓刷把舞》等,舞蹈動作優美動人。它們把布依族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融為一體,用藝術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布依族的戲曲

,貴陽、長順及黔西南冊亨縣等地區流行布依地戲,多在春節期間組織演出。有專門的戲班子,演員面具多為三國人物及布依摩師等。獨山、平塘、三都等縣一帶,流行一種在花燈歌舞基礎上吸收廣西彩調藝術發展而成的花燈劇。

工藝技術:

布依族工藝美術主要有蠟染、刺繡、織錦、竹編、織染及陶瓷和雕刻等等。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布依族石頭寨

蠟染

,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其傳統工藝有靛染、蠟染、楓染和扎染四種,其中以蠟染最為著名。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布依族蠟染

織錦

,亦稱“納錦”,布依語稱“讀桂”。有“羊羔錦”、“魚兒錦”、“人物錦”、“蝴蝶錦”等式樣,圖案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字穿插組合,各色絲線襯托,花紋精緻緊密,瑰麗美觀。錦面類似絲繡,但卻是在古老的布機上編織而成,且錦花背面向織者,編織中若要檢閱花色,需用鏡子從下面反照。婦女們就這樣全憑記憶熟練操作,繼承著祖輩的技術工藝。

土花布

,素有“土呢子”之稱的布依族土花布,質地優良,品種多樣,可製作成服裝、床單、被面、桌布等用品。今日農村仍保持著自紡自織的傳統。1985年重慶博物館在鎮寧縣六馬區一個村寨,就徵集到各色土花布35種之多。

傳統節日: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大年節

,據方誌記載,布依族“以十一月為歲首”。平塘、荔波一帶至今仍在十一月三十日“過小年”,但大多數地區已將年節併入春節。

二月二

,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殺雞敬祖,吃兩色(白、黑)糯米飯。雲南省的布依族,這個節日要過三天,進行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祭祀活動。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布依族五色糯米飯

六月六,

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畢用雞血沾上各色紙旗,或做成大鳥形分別插在各塊田中。與此同時,召開“議榔”會議,宣佈各種榔規榔約,且由榔頭監督執行,藉以保護社會財產安全。

吃新節,

又叫嘗新節。因各地的穀米成熟有先有後,過節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稻穀將成熟時,由家中男子到田中摘來少量穀穗,放在甑中與糯米一同蒸熟後敬祖。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布依族的英雄女兒—王囊仙

11. 侗族

侗族(侗語:gaeml),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林業。侗族地區的萬山叢嶺中夾雜著許多當地稱為“壩子”的盆地。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

民族起源: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曾有過較為原始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制度。古代的侗族社會有一種“款”的社會組織。“款”是村寨間或地域性的一種政治和軍事上的聯盟,又稱為“合款”,主要目的是應付外族人的入侵和盜匪的擄掠。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母女油畫

宗教信仰:

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樹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物件。侗族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人死以後,靈魂就離開軀體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誠地崇拜祖先。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南部地區崇拜眾多的女性神,稱之為“薩”,意為祖母。女性神中有鎮守橋頭的女神,有傳播天花的女神,坐守山坳的女神等等。在眾多的女神中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尊神“薩歲”,她神通廣大,主宰人間的一切。黎平、榕江、從江、龍勝、三江、通道等地的侗寨都建有“薩”的神壇,神壇有專人看護管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燒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寨人祭“薩”的日子,屆時舉行盛大的祭典。平時寨中男女歌隊出行,戲班演出,舉行蘆笙賽會或進行鬥牛活動等,都要事先到“薩”壇前祭祀,以祈求平安順利。傳說這位“薩”是古代侗族的一位女英雄。

侗族還信奉佛教和道教。明清以來侗族地區建有不少的寺廟和道觀。部分地區信奉巫教。有的地方受漢族的影響,還信奉雷祖、五昌、五嶽、飛山、文昌、關聖帝諸神 。

服飾風格:

侗族服飾的衣料,過去以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為主。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佈扣、銅釦、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女孩

其中頭飾達50餘種,以銀飾為主,有銀花冠,銀簪、銀梳、銀髮鏈、銀耳環、銀耳墜、銀耳線等。婦女盛裝時,唯見銀光閃閃。婦女的髮式較特別,分前、後、左右挽髻或盤髮辮於頭頂,有明顯的地區差別。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建築特點: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橋。橋樑大都建築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橋、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其中名為“風雨橋”或“花橋”的長廊式木橋,以獨特的藝術結構和高超的建築技巧聞名中外。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風雨橋

風雨橋長四五十米至百米不等,寬五至六米。以青石砌墩,用巨大的杉木連排作橋身,上建橋廊,並在橋的兩頭和中間建有鼓樓式的閣樓,上覆青瓦,橋的兩邊設有欄杆長凳,供行走之人遮風避雨和休息。在侗鄉風雨橋到處可見,南部地區臨近村寨溪河上幾乎都建風雨橋。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風雨橋

藝術:唱歌

在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長者教歌,年輕者唱歌,年幼者學歌,歌師傳歌,代代相傳,成為社會風習。侗族大歌,琵琶歌,攔路歌,均是侗族音樂的優秀代表。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風雨橋—譚翃晶國畫作品

侗族舞蹈

有蘆笙舞、“多耶”舞、耍龍舞、獅舞等。蘆笙舞曲調繁多,舞姿有“魚躍”、“鬥雞”、“盤龍”等10多樣,秋後賽蘆笙,參會的蘆笙上千架,方圓數十上百個村寨參加,觀眾達上萬人。“多耶”舞是侗族古老的歌舞結合的舞蹈形式,活動時,參加的人手拉著手或以手搭肩圍成一圈,有節奏的踏步徐行,歌詞由一人領唱眾人合,是侗族地區最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 。

侗戲

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劇種,產生於清朝道光年間。侗戲臺步簡單,動作純樸,曲調唱腔多樣,由貴州黎平臘洞的吳文彩(約1798-1845年)首創,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有民間戲班近500個,傳統和現代劇目近千出。侗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有侗族民間樂器琵琶、牛腿琴以及二胡、鈴、鑼、鈸、鼓等 。

侗族民間手工藝,

種類繁多,有刺繡、挑花、編織、彩繪、雕刻、剪紙等,大都實用美觀,特色鮮明。侗族婦女善刺繡、挑花,圖案有花鳥魚蟲和飛禽走獸,繡於胸襟、領襟、袖口、頭巾、枕巾、被面、背扇、襪底為飾,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編織有色彩鮮豔的侗錦,圖案精緻的侗帕和形式多樣的花腰帶。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刺繡

彩繪一般見於鼓樓,橋樑,廟宇的棟樑、簷板及匾額上,多采用工筆畫法,內容多采自漢族歷史故事和侗族民俗風情,也有各種鳥獸圖案,色調鮮豔,神態生動。其它如雕刻、剪紙,以及日常生活常用的竹、木、藤等的編制,也都精緻實用,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建築

傳統節日:

侗族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梁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牛王節

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侗族招待客人的合攏宴

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

12.瑤族

瑤族,分佈在中國南方廣西、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和江西六省(區)的130多個縣裡,其中以廣西為最多。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瑤族

民族起源:

瑤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也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瑤族的傳說,如《長鼓的傳說》和《跳盤王的由來》、《祝著節的傳說》都是為了紀念其始祖而創作出來的。

瑤族名稱比較複雜,有自稱28種,他稱近100種。過去又因其起源傳說、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而有“盤瑤”、“過山瑤”、“茶山瑤”、“紅頭瑤”、“花瑤”、“花藍瑤”、“藍靛藍”、“白褲瑤”、“平地瑤”等30餘種不同稱呼。

在宋、元、明、清時代,廣西西部和雲南的瑤族地區都曾受土司制度的統治。清朝曾在瑤族聚居地區設定“瑤長”、“瑤練”等職。民國政府統治時期,設立相當於縣、區一級的“化瑤局”、“安化局”和“設治局”。後來又改設區、鄉、村,建立保甲制度。除此之外,在一些瑤族聚居區還殘留若干帶有原始特點的社會組織形式。這種社會組織形式有“巴引”、“油鍋”、“瑤老制”和“石牌制”等等 。

瑤族四大支系:

按照語言、習俗和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可分為:(1)操勉語的盤瑤支系,又稱瑤語支系;(2)操苗瑤語族苗語支的布努瑤(包括布努瑤、白褲瑤、花藍瑤、花瑤和部分紅瑤),又稱苗語支系;(3)操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茶山瑤和那溪瑤支系,又稱侗水語支系;(4)漢語方言支系。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瑤族刺繡

宗教信仰:

瑤族人民的信仰屬於多神崇拜。過去,瑤族認為萬物有靈,對自然虔誠膜拜,祭禮寨神、家神、水神、風神、雨神、雷神、樹神、山神等,每逢年節都要上香。對生產中的每一個過程,諸如狩獵、砍山、採集、耕地、播種、插秧、收割、建穀倉、吃新米等等,都要請師公占卦選吉日,舉行祭祀。跳盤王和清明掃墓是瑤族祖先崇拜的典型表現。宋、元以來,道教、佛教相繼傳入瑤族地區。清代道教在瑤族地區廣泛傳播。鴉片戰爭後,大批西方傳教士陸續來到中國,進入瑤區,在一些山區建立教堂,進行傳教活動。因此,在廣西十萬大山、永福和金秀等地瑤族中也有部分群眾信仰天主教。

服飾風格:

瑤族男女,喜蓄長髮。古籍中就有瑤人男女蓄髮,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據漢文史籍所述,早在《後漢書》中就有瑤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記載。以後的史籍也載有瑤族人民“椎發跣足,衣斑斕布”。到近代,瑤族服裝樣式也還是十分豐富多彩。男子上衣有對襟及左大襟兩種,一般均束腰帶。褲子長短不一,有的長及腳面,有的卻短至膝蓋,大都以藍、黑色為主。瑤族婦女服裝,各地也不一樣。有的上穿無領短衣,以帶繫腰,下著長短不等的裙子;有的著長可及膝的對襟上衣,腰束長帶,下穿長褲或短裙。有的在衣領、衣袖與長褲褲腳上還繡有各種美麗的彩色圖案。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瑤族服飾

女性頭飾

,十分講究,異彩多姿,有的戴竹箭,有的豎頂板,有的戴尖帽,有的用精美鮮豔刺繡而成的“帕銃”遮蓋。廣西金秀大瑤山茶山瑤婦女戴有三條弧形大銀釵,兩頭上翹,重量達一市斤左右。坳瑤婦女喜歡戴用嶄新雪白的嫩竹殼折制而成的梯形狀竹殼帽,帽四周插上5支銀質髮簪,兩側各繞上一條銀光閃閃的鏈條。紅頭瑤是雲南瑤族中服飾甚為華麗的一支,男孩和女孩均戴布制的圓形平頂花帽。金平縣馬鞍底鄉一帶的紅頭瑤婦女剃去全部頭髮,用紅布盤成重達兩三公斤的大包頭,故又被稱為“大紅布包頭瑤”。桂北、粵北及雲南等地一部分瑤族婦女過去還戴一種支架高聳、上蒙黑布、下垂紅色纓絡的帽子,具有獨特的風格。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瑤族竹殼帽

瑤醫瑤藥:

瑤族世居深山密林,氣候多變,瘴氣瀰漫,又常與猛獸、毒蟲及各種瘟疫疾病作鬥爭,積累了豐富的醫治傷筋斷骨、蟲螯傷害和防治各種疾病的經驗與技術,形成了獨特的瑤醫瑤藥。如從江盤瑤的藥浴比較有名。藥浴藥水用幾十味瑤山上草藥配製而成。草藥的挖取、泡製等還有一整套技術,須掌握草藥生長方位、挖取季節時令、泡製的火候氣溫、熬製及洗浴時間長短等等。常用藥浴洗澡,能驅除疲勞、舒經活絡,防治感冒傷風等。瑤族民間草醫,大多用單方、驗方,一般一種單方治一種或數種疾病。技術多為祖傳、父傳子、子傳孫,且多為單傳,有的則傳媳不傳女。瑤醫藥的傳錄方式全靠口耳相傳、指藥傳授、指症傳經,在採藥與治病實踐中逐漸掌握各種草藥的名稱、形態、功用,學習各種秘方、驗方和使用方法。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瑤族藥材

傳統節日:

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祝著節”、“耍望節”等。春節期間,瑤族人民舉行唱堂歌、打銅鼓、賽陀螺、射弩、圍獵、拋繡球、鬥畫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盤王節

又稱“做盤王”、“還盤王願”、“跳盤王”,是盤瑤紀念始祖“盤王”的盛大傳統節日,20世紀80年代前一般在秋後至春節前的農閒期間,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1984年將全國瑤族過盤王節的日期統一定在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瑤族盤王節舞蹈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懸掛盤王節祭祀物品

祝著節

是廣西布努瑤紀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的節日,非常熱烈隆重。人們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為正日,敲打銅鼓,歡慶三天。耍望節每三、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十月十六日前後舉行,是青年男女對歌求愛的日子。

建築特點:

瑤族是個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頂、半山腰和山腳溪畔。

新中國成立之前,邊遠山區瑤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當一部分還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磚瓦屋。

中華56民族集錦(四)

瑤族房屋建築

瑤族房屋建築主要有四種形式:橫寬式、杆欄式、曲線長廊式和直線長廊式。廣西金秀大瑤山坳瑤的傳統房屋富有特色,房屋正門有陰陽二門,平時只開陽門,供人出入,陰門緊閉。遇有喪事和家內祭祀時,陰門方開啟,供出殯和亡魂進出。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瑤族人民越來越多地建造磚瓦結構房屋,鋼筋水泥結構的現代樓房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