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種小矮馬,在果樹下騎著,需要抬頭才可看見果實

廣西矮馬能幹什麼

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種小矮馬,在果樹下騎著,需要抬頭才可看見果實

“果下馬”是西南地區的一種古老的矮馬種群,分佈於貴州、廣東、雲南等省區。

因遺傳變異而身材矮小,騎著這種馬穿行在果樹林中,需要仰視才可看見樹上的果實,故稱為“果下馬”。

果下馬體毛為褐色,身高約三尺,體重百餘斤,卻很有耐力,可負重一千五百斤。

(在漢代度量中,一尺等於23釐米,三尺即為69釐米。)

“果下馬”不僅有耐力,還勤勞能幹,善於在在溼滑的山坡行走,很適合在多雨的南方運輸貨物。

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種小矮馬,在果樹下騎著,需要抬頭才可看見果實

廣東羅定的《羅定志》記載:“果下馬,出德慶之瀧水(流經羅定市、鬱南縣境內的河流)者……乘之可於果樹下行……有種馬中偶然產之,不可多得,故其價甚貴。”

果下馬是很早被馴化的古老馬種之一。

商周時期的墓穴、車馬坑中就曾出土過果下馬的遺骸,關於果下馬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

《後漢書》記載:“漢廄有果下馬,高三尺,以駕輦……國又出果下馬,漢桓獻之……”

古書上所說的羊車並非就是用羊駕駛的小車,而是和羊一樣大小的果下馬駕駛。

《釋名》解釋說:“羊,祥也;祥,善也。善飾之車。”

之所以稱作羊車,就是一種寓意吉祥,裝飾精美的小車。

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種小矮馬,在果樹下騎著,需要抬頭才可看見果實

《隋書》記載:羊車“其制如軺車,金寶飾,紫錦幰,朱絲網。馭童二十人,皆兩鬟髻,服青衣,取年十四五者為,謂之羊車小史。駕以果下馬,其大如羊。”

《世說新語》記載:“羅定之羅鏡,西寧之懷鄉,產小馬,高僅三尺,可騎行樹下,名果下馬。一曰果騮,多海石榴色。駿者有雙脊骨,能負重凌高涉險,輕疾若飛。”

——羅定境內的羅鏡鎮、信宜境內的懷鄉鎮,產一種高約三尺的矮馬,叫果下馬,也叫果騮,多為海石榴色,其中的駿馬有雙脊骨,可以負重攀登險峻的高山,並且能快步如飛。

川、桂等省區的地方誌記載:“成都府出小駟,以其便於難路,號為蜀馬。”、“羅定產小馬,僅高三尺,可騎行樹下,名果下馬,一名果騮。”

《後漢書》記載:“(濊貊)又多文豹,有果下馬……使來皆獻之。”

——生活在東北南部的濊貊人也喜歡飼養小矮馬,曾作為貢品進獻給朝廷。

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種小矮馬,在果樹下騎著,需要抬頭才可看見果實

《顏氏家訓》記載:

南梁時期計程車大夫都喜歡穿戴“襃[bāo寬大] 衣博帶,大冠高履”,出行喜歡乘車而不喜歡騎馬。

宣城王和大臣周弘正關係不錯,曾送給他一匹果下馬。

周弘正經常騎著果下馬外出,滿朝文武認為周弘正過於放縱。

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種小矮馬,在果樹下騎著,需要抬頭才可看見果實

侯景之亂的時候,這些士大夫們卻因為長期得不到鍛鍊,一個個筋骨脆弱,步行都很困難,沒人再恥笑周弘正了。

果下馬因為矮小、有耐力而倍受世人喜愛,被古人當成了萌寵物。

唐代詩人李賀寫有詩句:“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

清代著名學者吳偉業讚美果下馬:“雪鷹異凡羽,果馬殊群材。”

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種小矮馬,在果樹下騎著,需要抬頭才可看見果實

按產地劃分,我國主要的矮馬品種有:廣西德保矮馬,四川安寧果下馬,貴州矮馬,雲南馬關矮馬,陝西寧強矮馬,江蘇沛縣漢宮矮馬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保矮馬,身高在86cm-106cm,全國僅存不足兩千只;

四川安寧馬、貴州矮馬、雲南以及陝西寧強矮馬身高一般都在96cm-110cm數量較多;

江蘇漢宮矮馬身高只有60-80cm,所存數量極少,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