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第一”歐陽詢

人稱“八體盡能”,書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境界的楷書,就是“歐體”了,也就是“歐陽詢八塊”,這在書法界影響深遠。

歐陽詢(557—641年),漢族,湖南長沙人,是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盈)之一。隋時官至常博士,唐朝封為太子率令,也稱“歐陽率更”。

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後,他更是人書俱老,書法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歐陽詢的書法成就以楷書最高,特點是筆力險勁,結構獨特,後人稱為“歐體”。

他的楷書源於漢隸,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謹的程式,骨氣勁峭;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帖、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最有名,被稱為“唐楷第一”。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632),24行,每行49字。此碑用筆方整,能於方整中見險絕。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這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的人多以此碑為範本。

歐陽詢的行楷書以《仲尼夢奠帖》、《張翰思鱸帖》等最為著名。其中《張翰思鱸帖》與他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皇帝評論道:“妙於取勢,綽有餘妍”。

在書法理論上,歐陽詢也有很大貢獻,他所創的“歐陽詢八訣”,具有獨到見解,其“八訣”為:(點)要像從高峰墜下的石頭;(橫戈)要像長空中的新月;(橫)要像千里的陣雲;(豎戈)要像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要像用利劍斬斷的犀象角牙;(捺)則要一波三過筆。這八種方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另外,八體是指楷書出現之後的八種書體。唐張懷瓘《書斷》載:古文、大篆、小篆、隸書、飛白、八分、行書、草書。後專指書法。八分又稱楷隸,是東漢中期出現的新體隸書,特點為蠶頭燕尾?東漢蔡邕《熹平石經》為標準的八分體。

而歐陽詢卻是個八體之能的書法家,不僅同時代的大書家們欣賞他,臨幕他的書法字型。後世更把他的書法當成範本,讓其發揚光大。

“唐楷第一”歐陽詢

“唐楷第一”歐陽詢

“唐楷第一”歐陽詢